作为畅销书的《子夜》与1930年代的读者趣味
本文选题:茅盾 + 《子夜》 ; 参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摘要】:《子夜》被经典化之前的读者反应并不统一:不少人将《子夜》当作"黑幕小说"来阅读,也有人指责作者在情色描写方面有迎合读者低级趣味之嫌。茅盾创作《子夜》时,有着"大众化"之努力,其结果则是雅俗共赏。为了照顾一般读者的接受,茅盾熔铸出一种"可读可听近乎口语"的文字。方法之一是向"旧小说"学习,解决了长久以来新小说语言过于欧化的弊病,此举亦具有高度的文学史意义。左翼的意识形态之前卫与其普及性宣传之任务间,始终存在着紧张。在茅盾等人的理论表述中,雅俗乃为不可调和的两极,但1930年代的"小市民"乃至青年学生读者对之仍是"兼收并蓄"。
[Abstract]:The response of readers before midnight was classical was not uniform: many people read midnight as a "black novel", while others accused the author of pandering to the reader's vulgar taste in sex description. When Mao Dun created Midnight, he made an effort to be popular, and the result was elegance and common appreciation. In order to take care of the acceptance of the general reader, Mao Dun melts a kind of "readable and audible almost spoken" text. One of the methods is to learn from the old novel, which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 new novel is too Europeanized for a long time, which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re has always been tension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front of the left and its task of popularizing propaganda. In the theoretical expression of Mao Dun and others, elegance and vulgarity are irreconcilable poles, but in 1930's, the "small citizens" and even the young students' readers are still "eclectic".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知识分子、文艺与革命的同路及歧途”( 13BZW149)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光;隽永的文学丰碑——《子夜》的历史回望与当下解读[J];学术交流;2003年06期
2 朱金顺;《子夜》版本探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03期
3 朱晓燕;;《子夜》理性化倾向之探析[J];社科纵横;2006年12期
4 邓礼华;;传承神韵,独创经典——《子夜》影响研究一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左怀建;;当下都市语境中1981年版电影《子夜》再审视——兼与小说《子夜》比较[J];电影文学;2008年17期
6 孙中田;;《子夜》出版前后[J];新文学史料;1981年03期
7 汪昌松;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宏观透视——《子夜》新探[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06期
8 玉龙;《子夜》人物知多少[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9 铃木将久,李家平;上海:媒介与语境——读《子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03期
10 万奇;谈《子夜》中的林佩瑶[J];语文学刊;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卫平;;从接受美学看《子夜》的价值取向[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2 江腊生;;《子夜》中“三个世界”的阐释及其意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李振坤;;对《子夜》几点细节的疑义[A];茅盾研究(第四辑)[C];1990年
4 罗宗义;;关于《子夜》中的共产党员形象[A];茅盾研究(第四辑)[C];1990年
5 刘小中;;瞿秋白与《子夜》[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6 贾振勇;;《子夜》:感性生命力和理性生命力的纠结[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7 张颂南;;从美学角度探索《子夜》[A];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C];1983年
8 苏敏逸;;政治理念与小说形式的结合:论《子夜》模式[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9 李丹;;近代经济史视野下的《子夜》文学创作——以南京国民政府早期发行公债为例[A];中国近代史及史料研究[C];2010年
10 邵伯周;;两部成就不同的现实主义小说——《子夜》与《金钱》的比较研究[A];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甄明;《子夜》的原名[N];人民政协报;2003年
2 周惠斌;《子夜》出版的前前后后[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吴娜 本报通讯员 龚晨;文学要反映社会[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倩;对《子夜》中空间形象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李巧智;《子夜》的现代性追求及多重缺失[D];辽宁大学;2013年
3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4 崔莉;文学想象历史—重读《子夜》及“农村三部曲”[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贤君;跨越时空的承袭[D];暨南大学;2012年
6 张伟涛;革命语境中的上海叙事[D];延边大学;2013年
7 王颖;多维视野下的民族工商叙事[D];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鞠新泉;时代、个人与主体价值的艰难选择[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81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98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