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清代节日诗歌专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7 15:03

  本文选题:诗歌 + 清代 ; 参考:《苏州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节日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重大的显性文化意象,它包含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人民对于人文、气候、历史等方面的把握,寄托了人民的人文愿望和精神追求。清代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又是迄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多民族文化交融,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内容在节日诗歌中多有体现,这是与前代节日诗歌的最大区别。本文有绪论一章,正文三章,分别从清代前期、中期和后期各选取一个典型作为专题探讨清代节日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前期主要关注的是流人、遗民这类特殊群体在凄惨的遭遇下创作的节日诗歌,以“冷”为主题突出诗歌的抒情作用;中期着眼地方,以《适园丛稿》为例讲述苏州地区岁时节日的发达;晚期则关注节日诗歌的实用功能。节日诗歌在不同时期呈现了不同的风貌,这与社会发展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由世风引领士风,进而影响诗风,这是有迹可寻的。节日诗歌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又与民俗学、社会学有所交叉,有关它的研究对于今天发扬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重现已经式微的古老节庆仪式,以及民俗学、社会学史的写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容忽视。
[Abstract]:Festival is a major dominant cultural image that exists widely in human society. It contains the people of a region or a nation's grasp of the humanities, climate, history and so on, and assigns the people's humanistic desire and spiritual pursuit. The Qing Dynasty was the period of ethnic minority rule and the last feudal dynasty so far. The content of the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as reflected in the festival poetry, which wa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from the previous festival poetry. This article has an introduction, three chapters, respectively from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middle and late selected a typical topic as a special topic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Qing Dynasty festival poetry. In the early stage, the main concern was that the special groups, such as wandering people, survivors and so on, created festival poems under the miserable circumstances, with the theme of "cold" as the main theme to highlight the lyric function of poetry; in the middle period, they focused on the pla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festivals in Suzhou area in the later years, and focuses on the practical function of festival poetry in the later period. Festival poetry presents different styles and featur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hich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development. Festival poetry, a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poetry, intersects with folklore and sociology. The study of festival poetry reinforces the spiritual cor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reproduces the ancient festival rituals and folklore that have declined. The 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sociology, has an important role, so can not be ignored.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朝晖;;一首首永远读不淡的诗——读阿毛诗歌,片章感受[J];诗探索;2010年05期

2 张定浩;;你到底要拐到哪里 西川《大河拐大弯:一种探求可能性的诗歌思想》[J];上海文化;2012年06期

3 颜同林;;档案学视野下的贵州抗战诗歌略论——以“解密贵阳档案丛书”为中心[J];山西档案;2013年05期

4 胡媛媛;;诗歌,多姿多彩的世界——如何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J];考试周刊;2008年29期

5 常雪峰;;小题也可大做——浅谈诗歌标题对理解思想情感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6期

6 黄河;明清易代之际的诗歌思想[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李璞;;试论魏晋至宋中国诗歌思想的发展轨迹[J];中文自学指导;2008年04期

8 李军;;论郑遨诗歌的艺术特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沈世强;;情为心生——诗歌思想感情的解读[J];学周刊;2012年03期

10 郭艳虹;梅婕;武婧;;探析道德在约翰·济慈诗歌中的表现与运用[J];语文建设;2013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唐朝晖;;一首首永远读不淡的诗——读阿毛诗歌,片章感受[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曼君;;人·泛神论·浪漫主义艺术——郭沫若前期诗歌思想与艺术综论[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3 杨军;吴要利;;李白妇女诗的文化审视[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河南鄢陵 张俊杰;现代诗歌鉴赏浅议[N];学知报;2010年

2 刘再华;一部船山文学研究的力作[N];文艺报;2006年

3 谢冕;充沛的激情与节制的能力[N];文艺报;2006年

4 宋毅(作者系莆田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诗的疏离与承担[N];文艺报;2004年

5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诗歌是声音的完整表达[N];深圳特区报;2011年

6 沈耀峰;《唐诗精选》——营筑心灵的诗意家园[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国清;从断裂到弥合:泰德·休斯诗歌的生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雪霄;顾炎武诗歌考论[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雪丹;傣族诗歌的华丽蜕变[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敏;王锡祺的文学活动及《山阳诗征续编》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陆冰;清代节日诗歌专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杨润刚;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诗歌的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泠波;罗隐落第后诗歌思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蔡明明;图像传播时代儿童诗歌诗“画”关系探求[D];西南大学;2010年

7 刘彩虹;后期延安诗歌的创作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常铖;李白漫游期间诗歌论略[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9 殷惠萍;在昼夜的指缝间—赵树义诗歌解读[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晓花;储光羲诗歌与王孟诗歌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1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991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3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