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越南汉字历史小说
本文关键词:《三国演义》与越南汉字历史小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师范大学》 2008年
《三国演义》与越南汉字历史小说
黄达士
【摘要】: 中越两国上千年的文学关系是极为丰富复杂的。由于具有特殊性的历史环境,越南文学,尤其在中世纪阶段(从十世纪至十九世纪),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其中小说是极受影响的文体。然而,在受中国文学影响的过程中,越南小说,尤其是越南汉字历史小说仍根据本身内在规律运行发展,从而努力地创造出符合本民族灵魂、文化特色、审美观念之本色的作品。 论文只集中于探讨越南中世纪(从十世纪至十九世纪)文学作家从在越得到广泛流行的中国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接受与创新了什么。至于越南作品,本论文只集中对越南汉字小说中的《皇黎一统志》、《南朝工业演志》、《皇越兴隆志》等作品进行研究对比。除了引言,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先提出文学交流是历史的一项客观规律,是人类文化生活中极为自然的现象。从交流中,世界各国各民族抉选了外国文学的积极一面以促进本国文学的发展,那也是使每个民族从中不断地磨炼并更加丰富地体现本国民族之特色的条件,再阐述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古典小说对越南文学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各方面的影响。最后集中阐述通过当时中越两国之间的贸易、外交使团的往来对文学交流的促进,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章回小说传入越南,当时的越南文学家认为章回小说可以满足当时的需求,从而接受并创作了许多新作品,越南汉字历史小说也在这个时期问世了。 第二部分集中阐述越南汉字历史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之间在内容方面的接受与创新。这部分集中于创作题材与人之观念等方面来分析。在创作题材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己的作品中,罗贯中和越南文学家都以历史题材为主,都注意选择有“混乱”性质的、冲突、激烈斗争的历史阶段来创作自己的作品;但是,由于作品问世的时间不一样,因此与越南历史小说的历史真实性也不一样;《三国演义》历史故事因时间、正统思想、民间观念而使作品的客观性几乎失去了;而越南的历史小说里的历史真实性都得到相当地保留,作品里所反映的生动生活气氛似乎含浸读者的心灵。在人的观念方面,因为罗贯中本身是一名儒教者,受正统儒教思想、道德的支配,因此在作品中,罗贯中就以儒教道德的眼光去评价人;在作品中体现得最具体的是“拥刘反曹”的态度;几乎属于蜀汉—刘备集团的人物都是当时完美的最高表现,都有正人君子的风度、气派,反过来,跟刘备集团对立的集团的人物如董卓、曹操等在作品里都被描写成无赖小人、不仁不义的人物。 受儒、道、佛等三教的支配和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越南汉字小说里的人物与《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有许多相同点:越南文学家以儒教道德准则来评价人,另外越南汉字历史小说里的人物还以民族立场来描写,每个人物不仅以正统观点而且还以国家、民族观点来体现。 总地来说,《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与越南汉字历史小说里的人物既有当时时代人的特点,又体现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特点,假如说《三国演义》的人物是正统思想与人民道德观念的结合,那么越南汉字历史小说里的人物就是儒教思想和民族精神的产品。 第三部分集中阐述越南汉字历史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之间在形式方面的接受与创新。这部分集中于人物塑造手法与体裁结构等方面来分析。在创作题材方面,《三国演义》成功地使用外形因素来塑造人物,越南汉字历史小说却成功地使用语言和行动来塑造人物;这清楚地反映了越南汉字历史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艺术方面的不同点。《三国演义》主要是以象征艺术手法来塑造作品人物;而越南汉字历史小说是以现实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体裁结构方面:《三国演义》深受宋元话本小说结构的影响,作品里的120章回情节按因果关系来发展,每章回都以两句诗为开头、每一个重要变故后作者常用一或两首诗来评赏,每回结束于最激烈之处,常有“下回分解”的惯用语。越南汉字历史小说也深刻地受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章回结构特点的影响,然而在借鉴时,越南文学家也进行少许改变,让作品适合于越南人的环境、观念。比如在评赏时,有时也用诗句,但方式跟《三国演义》不一样,有时作者不用诗句而借助“天地”、“民间”来表现自己的态度,每章回的结束有时不集中于激烈情节,有的用“下回分解”,也有的不用“下回分解”的惯用语。 可以说,由于历史环境的特殊性,越南文学,尤其是从十世纪至十九世纪(中世纪时期),深受中国文化、文学成就的影响,不仅是诗歌,而且小说文体是受影响最深刻的文体。然而在接受的同时,越南汉字历史小说仍按照本国内在规律来运行。在接受之际,越南诗人不断地努力创造出适合于民族灵魂、审美观念的文学。就在交流、接受的过程中,民族本领在不断地得到磨炼,祖国文学不断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7.41;I3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石春柳;越南古代女性文学探讨[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周亮;清代越南燕行文献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何氏锦燕;《红楼梦》在越南的流传、翻译与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英才;阮辉辉;;关羽艺术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2 戴承元;试论《三国演义》在“天命”和“人事”之间的两难抉择[J];安康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3 陈默;论越南汉文小说《皇越春秋》[J];北方论丛;2000年06期
4 厚艳芬;《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J];北方论丛;1996年04期
5 杨云,杨绍华;从《三国演义》的人物类型看罗贯中的悲剧美学思想[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祁广谋;中国学在越南[J];东南亚纵横;1999年01期
7 夏露;;略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典小说在越南的翻译热[J];东南亚纵横;2007年05期
8 王万鹏;;《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诸说述评[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徐杰舜,陆凌霄;越南《皇黎一统志》与中国《三国演义》之比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申安从;《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艺术[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晔;;论《聊斋志异》中的龙虎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熊文斌;;寓于《婴宁》中的三大悲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3期
3 杨士钦;;试谈《聊斋志异》中的“士人从商”[J];蒲松龄研究;2008年03期
4 陆发春,胡琴娥;论胡适治学方法潜在的学术前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汪大白;;“秦学”索隐实质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汪谦干;皖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7 朱家席;;《三国演义》文体在史传文学中的孕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袁传璋;;曹操《短歌行》剩义拾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汪怡君;;浅谈《三国演义》对《战国策》的继承和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晋文婧;;论阿英《晚清小说史》的文学史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林宪亮;;论《三国演义》之“白帝城托孤”[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舒耘华;;古典小说中的物化现象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齐文;;话语语言学视角的中日同形词置换策略——以井波律子《三国演义》日译本为文本[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关祥可;;马泊六的典型代表——浅论《水浒传》中的王婆[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5 孙书磊;;典型理论与20世纪戏曲批评“失语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6 李树民;;明清长篇小说中的“盐”现象发微[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7 高志成;;关公生命价值之开展与影响——从华容道战役中与孔明、曹操之互动谈起[A];2006中国山西·关公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8 中野美代子;王红;李安纲;;吴承恩与邱处机——围绕作者的误解[A];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9 何文刚;;《红楼梦》中的桃源梦——林黛玉诗之探索[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悦玲;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吕红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体观的生成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8 韩瑜;唐代小说与唐代民间信仰[D];浙江大学;2009年
9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2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春柳;越南古代女性文学探讨[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文爽;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香;《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一灯;金圣叹小说批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邵贤敏;《夷坚志》梦幻故事的文化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兵;论魏晋笔记小说中的审美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董炜;“三言”中商人的婚姻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未醉,余罗玉;略论古代中越文学作品交流及其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何芳川;;古代来华使节考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4 陈益源;中国域外汉文小说在台湾[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年Z2期
5 吴蓓;十九世纪亚洲的宗藩体系与殖民体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刘俊涛;;唐诗中的越南铜柱[J];沧桑;2009年06期
7 黄松筠;;中国古代藩属理论初探[J];东北史地;2009年04期
8 李云泉;清代前期对藩属国的封赏与朝贡贸易[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何玉庭;;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J];东南亚纵横;1993年02期
10 张笑梅,郭振铎;越南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J];东南亚纵横;199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3 邓昌友;宋朝与越南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陈文源;明朝与安南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陈文;科举在越南的移植与本土化[D];暨南大学;2006年
6 庄秀芬;古代朝鲜女性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于在照;越南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刘建波;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敏;东南亚华文文学与种族想象[D];暨南大学;2001年
2 赵莉;唐代女冠诗人及其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廖宏斌;嗣德时期越南政治权力的建构与社会整合[D];郑州大学;2002年
4 王文娟;试论汉代女性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朝钦;西山时期的中越关系[D];郑州大学;2004年
6 王瑜;清代女性诗词成就论[D];苏州大学;2004年
7 董利江;宋黎战争与中越宗藩关系[D];郑州大学;2005年
8 陈氏香;越南范氏怀与中国王安忆女性小说比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武;略论近代越南接受西方思想过程中的中国影响[D];郑州大学;2006年
10 薛艳;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D];暨南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孟文文;乾隆安南之役与中越宗藩关系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晓聪;清代越南使臣之“燕行”及其“诗文外交”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谭志词;中国高僧与越南“少林寺”[J];东南亚纵横;2005年05期
2 谭志词;越南河内历史上的关公庙与华侨华人[J];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02期
3 颜保;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J];国外文学;1983年01期
4 杨彭荔;《三国演义》关羽形象所表现出的忠义观念[J];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何卫国;论《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相貌的审美内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士达;音乐是怎样反映生活的[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2 陈颖卓;论《早安,午夜》的文体特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毕研韬,周永秀;解读什克洛夫斯基的批评理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王猛;六朝志怪的小说性新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5 曾宏伟;五四时期鲁迅李大钊新诗之比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3期
6 陈飞,江伟贤;深层意义上的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关于现代陶艺[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迭英,区林;解读莎士比亚的第18首商籁诗(英文)[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8 王思特;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精神内涵和美学倾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年02期
9 墨白;《文心雕龙·情采》篇旨新探[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赵惠霞;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四大区别[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朝贵;;对高等学校实施校务公开的思考[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宗衡;邹忆怀;;关于临床教学查房形式和内容的初步探讨[A];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付朝贵;;对高等学校实施校务公开的思考[A];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4 祁艳;;手机短信中的“无厘头”[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明;;得意岂能忘形——从《傲慢与偏见》的两种译文看文学翻译中主位-信息结构之再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张文;;试论和歌的翻译与再创作——以《新撰万叶集》上冬17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黄宁生;;提高农村校长培训质量的研究[A];纪念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缪盛林;金学祥;黄霞尧;;对海事执法监督的探讨[A];2006年度海事管理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6年
9 高长君;李汉彬;;浅论农业气象科普节目的编创[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罗宝珍;;浅析叛逆期青少年对电视的逆反心理[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际平;[N];中国信息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成长;[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商报记者 徐楠;[N];北京商报;2009年
4 孙绍振;[N];人民日报;2011年
5 马明;[N];太原日报;2011年
6 冉利华;[N];文艺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陈璐;[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记者 马春茂;[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9 李运河;[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10 王天保;[N];文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洪强;建筑行业政府管理信息化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赵莹;《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聚宝;《三国演义》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5 黄晋;《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桑哲;《三国演义》字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7 秀云;《三国演义》满文翻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8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黎亭卿;中国古代小说在越南[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汪世蓉;《三国演义》文化专有项的描述性英译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林;以好看的方式报道观众想看的新闻[D];暨南大学;2005年
2 白玉;论《都柏林人》中的现代主义特色[D];黑龙江大学;2005年
3 宫昌华;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4 周培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和形式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李娟;谐谑曲的历史演变及其谐谑精神[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6 俞朝阳;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知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庞卓赟;论现代平面设计中装饰的意义[D];山西大学;2005年
8 谢柳春;从文体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D];福州大学;2006年
9 杨美芬;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蕴[D];西北大学;2007年
10 陈蓉;冲出“中国特色”的束缚[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三国演义》与越南汉字历史小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9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1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