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闻一多、朱自清的“诗言志”辨说

发布时间:2018-09-05 16:34
【摘要】:"诗言志"作为中国诗学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它决定性地衍生出一条自始至终的合理路径与整体框架。尤其在中国诗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闻一多和朱自清,或从文字训诂和知识考古角度,对"诗言志"进行考辨和阐发;或从社会历史语境和文本功能出发,进而开掘它的原典意义与衍生意义,不仅成为"诗言志"辨最具经典性和权威性的现代阐释者,而且完成了一次新的现代性阐发和转型。从而既彰显、揭示出"诗言志"的原型本义,又进一步拓展了现代诗学新的叙述(或叙事)维度和书写空间。
[Abstract]: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Chinese poetics, "poetic ambition" has derived a reasonable path and overall frame from beginning to end.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poetics from classical to modern, Wen Yiduo and Zhu Ziqing, from the angle of textual exegesis and knowledge and archaeology, make textual research and expound on "Shi Yan Zhi", or proceed from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ext function. Furthermore, it not only became the most classical and authoritative modern interpreter, but also completed a new modern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us, it not only reveals the prototype meaning of "poetic ambition", but also further expands the new narrative (or narrative) dimension and writing space of modern poetic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分类号】:I2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霞;;略论“诗言志”产生时代及含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郭令原;;“诗言志”的理论内涵新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3 邹荻帆;诗言志辨[J];文艺研究;1984年01期

4 君冈;诗言志[J];佛教文化;1998年04期

5 白建军;对“诗言志”的一点理解[J];青海教育;2000年09期

6 王莹;二十世纪“诗言志”探索的学术突破[J];大连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纪锐利;论“诗言志”在先秦的嬗变[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张启成;“诗言志”新探[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9 洪树华;近百年来“诗言志”阐释的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5期

10 王妍,胡春玲;“诗言志”简论[J];学术交流;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钟厚涛;;诗何以言志——“诗言志”之意义生成机制的现代观照[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2 水渭松;;对于“赋诗言志”现象的历史考察兼论《诗经》的编集和演变[A];东方丛刊(1996年第2辑 总第十六辑)[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蔡育曙;开山之钢“诗言志”[N];云南政协报;2000年

2 鲍鹏山;诗言志[N];光明日报;2013年

3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选刊》杂志社主编 郁葱;以诗言志,以石明志[N];西部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曹静;以诗言志 以诗志行[N];国际商报;2012年

5 任继f ;说“诗”[N];光明日报;2006年

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齐洲;中国文学观念的发生[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姝懿;佚名《杜诗言志》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2 高伟;朱自清《诗言志辨》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王明蔚;“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钟厚涛;文本的敞开与意义的转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4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224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2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