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编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年
知识谱系的架构与改造——现代文学史中的鲁迅形象
陈力君
【摘要】:正鲁迅是20世纪标志性的文化意象和民族精神资源。长篇累牍的鲁迅研究形成了丰富浩繁的意义之林,承载着建构现代学术框架和知识谱系的重担,成为20世纪文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重要内容。新旧世纪之交,不断遭质疑的鲁迅及鲁迅研究使许多人面对鲁迅形象时深感陌生和隔膜,这种状态显然背离了鲁迅研究的初衷。“鲁迅热”的消长固然与文化生态变迁密不可分,但也直接受制于学界阐发的鲁迅形象的内质。因此,有必要从学理上进行反思:学界曾经塑造了怎样的鲁迅?在新的历史境遇中,鲁迅构成精神资源是否会失落?当深入鲁迅形象内核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210
【正文快照】:
鲁迅是20世纪标志性的文化意象和民族精神资源。长篇累犊的鲁迅研究形成了丰富浩萦 的意义之林,承载着建构现代学术框架和知识谱系的重担,成为20世纪文学史、文化史和学术 史的重要内容。新旧世纪之交,不断遭质疑的鲁迅及鲁迅研究使许多人面对鲁迅形象时深感陌 生和隔膜,,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善庆;;五四与台湾省新文学运动的崛起[J];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3期
2 许宗元;中国新文学史上不能没有陶行知的位置——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J];江淮论坛;1991年05期
3 王光明;香港的文学批评:1950-1975(下)[J];小说评论;1997年05期
4 周呈武;鲁素琴;;中国现代散文略论[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吴泰昌;;中国新文学史漫笔[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年01期
6 叶橹;对人类历史命运的叩间——孙毓棠的“河”赏评[J];名作欣赏;1991年01期
7 曾令存;;客籍作家与中国新文学[J];文艺争鸣;2005年06期
8 李金鑫;;“道德能力”概念的知识谱系考察——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罗尔斯[J];伦理学研究;2011年01期
9 杜琇;;王瑶年谱[J];新文学史料;1990年03期
10 曹顺庆;吴兴明;;论中国诗学的知识背景——关于传统知识谱系的研究报告(提要)[J];文学前沿;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力君;;知识谱系的架构与改造——现代文学史中的鲁迅形象[A];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费正华;;婉约之外:民国时期新诗中的性别与经典(英文)[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蕾蕾;彭素英;;创意集群的研究谱系和前沿:走向文化生态隐喻[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杨四平;;21世纪初中国新诗的知识谱系改造[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5 文贵良;;阿城的“短”:八十年代的话语建设之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6 刘卫国;陈淑梅;;论郭沫若个人主义思想的知识谱系和历史意义——兼论郭沫若思想转折的原因[A];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C];2007年
7 戴伟;;论诗人毛泽东[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霍俊明;;港台新诗史写作问题探论[A];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蒋明玳;;心灵的真实坦露——论瞿秋白的散文创作[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邓伟;;历史与人性的浑融——李劼人“大河小说”再阐释[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珏;[N];文学报;2005年
2 周立民;[N];文汇报;2008年
3 万俊人;[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曾镇南;[N];文艺报;2007年
5 胡伟希(本报书评人);[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李霞;[N];文艺报;2010年
7 邱华栋(评论家);[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8 凯佳;[N];中国档案报;2006年
9 特约评论员 谢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10 汪政;[N];文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初清华;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胡希东;1950-1980新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观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裴毅然;五四-1930年代中国文学人性探论[D];复旦大学;2000年
5 姜晓云;钱基博和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正敏;意识形态与范式转换[D];复旦大学;2009年
7 徐敏;中国现代小说史书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屏瑾;上海新感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新感觉”的发生与发展研究(1928—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蒋英;困境与出路:中国美术史课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10 陈润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想象的现代性[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裕彬;刘绶松学术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彭文娟;论任访秋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曦;创作意图、文学文本与文学史叙述[D];西南大学;2008年
5 覃宝凤;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编纂[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贾小丽;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专刊[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慧;“关照心灵”的苦难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杜国亮;从《杂志》看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学[D];厦门大学;2007年
9 杨晴琦;因情生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刘艳坤;重庆抗战戏剧与美国反法西斯戏剧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编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6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4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