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白马湖作家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6 04:00
本文关键词: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白马湖作家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白马湖作家群”是以夏丐尊、丰子恺、朱光潜、朱自清、俞平伯等为代表的一个具有鲜明生态审美特色的现代作家群体,这个群体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又积极投身教育,还涉足出版工作,表现出鲜明一致的文化个性。“白马湖作家群”的文学创作既体现了儒释道生态审美文化的深厚积淀,又反映了江南地形环境和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是他们生态审美理想的艺术表达。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从生态的生活审美观、创作的生态审美个性和生态审美的意义三个方面对“白马湖作家群”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本文绪论部分简要梳理了“白马湖作家群”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首先充分分析了“白马湖作家群”在创作理念、教育思想、生活审美实践等方面与生态美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从生态美学角度研究“白马湖作家群”创作的充分根据和必要性。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白马湖作家群”生态审美观念的成因。“白马湖作家群”之所以会形成强烈而丰富的生态审美理念,原因有三:(1)以大江南为背景的白马湖畔的自然环境培育了他们的自然生态理念;(2)具有悠久江南诗性文化传统和根基的春晖中学强化了他们诗意的人生追求;(3)在上述两种因素和中国传统深层生态审美思想共同作用下,他们产生了以生态审美的方式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深入研究了“白马湖作家群”创作的生态审美个性。“白马湖作家群”创作的生态审美个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白马湖这一江南地理空间为根据展开了民族的“家园”想象;二是以在白马湖这个“家园”的诗意生活为基本经验展开对生命自由的歌唱;三是在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与时代等多重力量的交织中建构了新的白马湖“神话”。第四章着重探讨“白马湖作家群”的生态审美理念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及美学启示。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江南诗性文化的逐渐遮蔽等等问题的普遍化和扩大化趋势,使我们民族的诗意生存理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迎接这一挑战,我们需要吸取历史的诗性智慧和力量。“白马湖作家群”的生态审美追求,他们所建立的白马湖“神话”联系着遥远的古代神话,更启示着未来的中国梦,我们需要重建我们的江南神话。
【关键词】:生态美学 审美 “白马湖作家群” 江南诗性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第一章 生态美学与“白马湖作家群”12-21
- 第一节 生态美学概述12-15
- 第二节 “白马湖作家群”的生态审美文化背景15-21
- 一、传统生态审美文化的积淀15-18
- 二、江南诗性文化的熏染18-21
- 第二章 “白马湖作家群”的生态审美观21-33
- 第一节 “白马湖作家群”的生态审美生存21-27
- 一、日常生活的生态审美品质22-25
- 二、江南诗性文化的生态审美体验25-27
- 第二节 “白马湖作家群”的生态审美教育27-33
- 一、坚守生态审美教育理念27-30
- 二、推行生态审美教育的具体主张与实践30-33
- 第三章 “白马湖作家群”创作的生态审美个性33-50
- 第一节 自然生态的审美表达33-41
- 一、白马湖:从自然生态审美对象到文学的生态审美话语34-37
- 二、从白马湖到大江南:生态审美话语的空间拓展37-41
- 第二节 人文生态审美的反思与批判41-50
- 一、时代精神与审美生存的碰撞42-46
- 二、白马湖的“神话”46-50
- 第四章 “白马湖作家群”生态审美的意义50-57
- 第一节 人类的生态审美生存51-53
- 第二节 “白马湖作家群”与“江南”重建53-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3-64
- 致谢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繁仁;;试论当代生态美学之核心范畴“家园意识”[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张堂,
本文编号:251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