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诗歌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王世贞诗歌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王世贞是明代复古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明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王世贞诗歌理论中的“才思”、“格调”、“意”、“法”与“性情”等概念为切入点,探讨王世贞诗歌理论的内在关联。第一章,分析王世贞的“格调说”。“格调说”的核心命题有三:是否要“师古”,如何调和“古”与“我”的关系,怎样“师古”。关于是否要“师古”,王世贞认为,诗歌的“格调”至关重要,它能体现诗人的气格与诗作的风调,优秀的诗歌当严守“格调”的规范并呈现出“格高调古”的美学风貌。关于如何调和“古”与“我”的关系,王世贞认为,“师古”的目的是实现明代诗歌的复兴,诗人应当明确“才思”的根本地位以及“格调”的工具性,在创作中平衡好“才思”与“格调”的关系。关于怎样“师古”的问题,王世贞提出“师匠宜高”的诗学主张;他又提出“捃拾宜博”即广泛学习优秀古代诗作,来拓展“师古”的范围。第二章,分析王世贞的“意法论”。“意法论”的核心内涵有三:明确诗歌中“法”与“意”的关系,如何调和“法”的规范性与“意”的能动性,如何使用“诗法”。关于诗歌中“法”与“意”的关系问题,王世贞认为,诗歌创作是一个由主观心象转变为客观作品的过程,“法”保证了诗歌的文体特征,既规范着字、句、篇等具体形式,又规范着创作者主体之“意”。关于如何调和“法”的规范性与“意”的能动性这一问题,王世贞认为,“意”是诗歌的灵魂,它推动诗歌的“创变”;诗人要严守“法”,以便更好的表达“意”。关于如何使用“诗法”的问题,王世贞认为,在创作中,诗人应当以“意”用“法”,达到“法极无迹”的理想境界。为实现“意”与“法”的协调,诗人当“悟法”,即认识到“师古”所学习的乃是古人的创作规律,进而在创作中运用古法,做到“尚法”而能“巧运规外”。第三章,分析王世贞的“性情说”。本章分析了王世贞从早年“性情”到晚年“真情”的变化心路,认为王世贞的“性情说”确立了“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中心地位。基于诗“根于情实”的认识,王世贞主张诗人在创作中要充分“师心”,抒发主体的性情。由于晚年个人心境的变化,王世贞从早年的提倡“性情”,逐渐向“真情”转化,并进一步提出了“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观点,可谓是“性灵说”的先声。在“真我”意识及“真情”主张的推动下,王世贞追求恬淡自然的诗境,创作了大量的“自适类”诗歌。
【关键词】:王世贞 诗歌理论 格调 意法 性情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4
- 第一章 “师古”与王世贞的“格调说”14-41
- 第一节 诗人之气格与诗作之风调14-20
- 一、从“格度”到“气格”15-18
- 二、从“声调”到“风调”18-19
- 三、“格高调古”的诗境追求19-20
- 第二节 “才思”之体与“格调”之用20-29
- 一、“才思”的生成作用21-25
- 二、“格调”的规范作用25-28
- 三、以“才思”调剂“格调”28-29
- 第三节 “师匠宜高”与“捃拾宜博”的师法理念29-41
- 一、“师匠宜高”的高度追求30-33
- 二、“捃拾宜博”的广度追求33-41
- 第二章 规范性与王世贞的“意法论’41-58
- 第一节 严守诗歌体式之法41-46
- 一、作为基础的“字法”42-43
- 二、作为纽带的“句法”43-44
- 三、作为统领的“篇法”44-46
- 第二节 遵循诗歌的内在“意法”46-52
- 一、“象必意副”46-48
- 二、“因意见法”48-50
- 三、“法极无迹”50-52
- 第三节 诗法“始同而终异”52-58
- 一、法“规律”而非“格套”52-55
- 二、“尚法”而“巧运规外”55-58
- 第三章 “师心”与王世贞的“性情说”58-71
- 第一节 诗“根于情实”58-62
- 一、诗道尚情59-61
- 二、诗当“缘物极兴”61-62
- 第二节 诗“取于性情之真”62-65
- 第三节 真我与真诗65-71
- 一、王世贞的“真我”意识65-67
- 二、王世贞的“真情”主张67-68
- 三、王世贞的“真诗”创作68-71
- 结语71-73
- 参考文献73-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汤琛;;黄礼孩诗歌论[J];创作与评论;2011年06期
2 田永元;;中国的诗歌应该有一次蜕变中的阵痛[J];艺术广角;1998年02期
3 粥样;世宾;;诗歌之树常青——茂名“广东诗歌创作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作品;2005年01期
4 王志祥;;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在北戴河召开[J];诗刊;2010年17期
5 草八斤;;我的诗歌营生[J];星星诗刊;2012年10期
6 ;中国·星星诗歌讲习所2013年招收诗歌研修学员启事[J];星星(上旬刊);2013年07期
7 李丹;先秦到六朝诗歌理论发展轨迹之勾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盛翠菊;试论蒲风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邢海珍;栖居于诗意中的歌者──王立宪诗歌论[J];文艺评论;2001年06期
10 邹建军;大学生诗歌与高校诗歌教育[J];江汉论坛;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成;;献给处于诗的年华的青年朋友——读《诗歌的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2 刘士杰;;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冕;孙绍振;徐敬亚;;诗歌的现在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2)[C];2012年
4 徐俊国;林喜杰;;诗歌只对“心灵的发生”做出反应——徐俊国、林喜杰访谈录[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立群;;“深秋有如初春”——论屠岸90年代以来的诗歌[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保初;;文学爱好者的益友——评介《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7 张颐武;;谈《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8 刘玮;;诗歌殿堂的朝圣者——与屠岸谈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于永森;;梦幻乡土世界里的“水晶球”——论徐俊国诗歌的精神“缺场”[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于坚;;温故知新——在北京与日本诗人对话有感[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树伟;翻译帮我找到自己诗歌声音[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记者 刘守序;历史的期待 时代的呼唤[N];金融时报;2011年
3 高昌;迎着诗歌的海浪 乘着白鹭的翅膀[N];光明日报;2011年
4 林涛;浅谈公安诗歌的困境及语言创新(上)[N];人民公安报;2011年
5 杨梓;让诗歌不再“自言自语”[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莱笙;诗歌的现在与未来[N];文学报;2012年
7 本刊特约撰稿 符力;一个诗歌意义的海岛[N];海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袁媛;一场高规格的诗歌艺术盛会[N];绵阳日报;2014年
9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10 盖兆泉;诗歌在书外的新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延文;世纪之交的诗歌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孔妮妮;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静;元好问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林喜杰;群体性解读与想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于海鹰;查慎行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D];苏州大学;1999年
10 黄雪敏;创造社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钊;唐代佛寺文化与诗歌的传播[D];河北大学;2015年
2 李荣霞;许名扬诗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蔡青;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江非诗歌创作论[D];海南大学;2015年
4 王瑞玉;当代叙事性诗歌的话语分析与诗性构建[D];山东大学;2015年
5 江泉;复古与探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丽丽;东晋南北朝僧士合流背景下诗歌的发展[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7 王小芳;黄宗羲诗歌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8 殷丽萍;杨万里诗歌接受史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周恩宏;诗歌符号学视阈下的木心诗歌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吴犁珠;新世纪以来的福建诗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王世贞诗歌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1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