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作云神话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孙作云神话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孙作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经》学、楚辞学、神话学研究专家。其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涵盖多个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神话学是孙作云最为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学术界关于孙作云的神话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并未涉及。本文即希望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讨论。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孙作云神话学的发展历程。在统计孙作云不同时期发表的神话研究文章的基础上,梳理和讨论孙作云各个时期神话学的不同特点。通过梳理,可以明显看出孙作云对此前神话学的继承与发展,即初期师从闻氏,多元吸收;中期融贯中西,学有所成;后期积极研究出土文物,努力探索神话研究的新方向。第二部分从学术史角度,探讨孙作云神话学的独特内涵。孙作云对神话学的贡献独特而新颖,通过对古史的解读,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新的神话学角度。他的独特之论主要体现在着力挖掘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意蕴。蚩尤以蛇、商人以燕子、周人以熊为图腾的神话溯源,对“龙”图腾神话的重新阐发,开创出“游戏钩稽古史”的科学探讨。这种从现存民俗中游戏的角度去考察历史的真相是孙作云导夫先路的。第三部分总结孙作云研究神话学运用的方法。孙作云神话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他综合运用神话、考古、民俗等方法,对许多遗存资料做多方面的考证,并相互印证,以最大限度探求神话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多领域、综合的方法对日后的神话研究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四部分主要讨论孙作云论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后来神话学研究的影响。孙作云的学术成果虽然丰硕,但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所以客观的评价孙作云在神话学领域的地位及贡献非常重要。综上,本文主要对孙作云在神话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神话学研究的独特之论、研究方法以及孙作云对神话学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特别是孙作云在致力于神话学时所表现的独特视角做出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充分展现孙作云对神话学研究具有的开拓性意义。孙作云的学术成果虽然丰硕,但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客观的评价孙作云在神话学领域的地位及贡献非常重要。
【关键词】:孙作云 神话学 古史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3
- 第一章 孙作云神话研究的历程13-27
- 第一节 师从闻氏,多元吸收13-19
- 第二节 融贯中外,学有所成19-23
- 第三节 学术沉寂,,走向考古23-27
- 第二章 孙作云神话学的独特之论27-40
- 第一节 关于图腾神话的新见27-31
- 第二节 对“龙”图腾神话的重新阐发31-35
- 第三节 关于神话与游戏关系的新见35-40
- 第三章 孙作云神话研究的方法40-48
- 第一节 文字音韵之方法40-42
- 第二节 民俗学之方法42-46
- 第三节 考古学之方法46-48
- 第四章 孙作云神话学的影响48-52
-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6
- 后记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梅;崭新而科学的神话学派的崛起──唯物辩证神话学派管窥[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2 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五十年[J];民俗研究;2000年01期
3 叶舒宪;吉田敦彦与日本比较神话学[J];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4 边缘人;神话学的新视野──读王孝廉《岭云关雪──民族神话学论集》[J];民俗研究;2002年01期
5 张岚;神人“同形同性”——希腊神话特征探析之一[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仰海峰;巴特与大众文化的神话学解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5期
7 胡和平;论神话的模糊性[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刘宗迪;中国现代神话学:在思想与学术之间[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2期
9 叶舒宪;神话的超前智慧[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2期
10 陈连山;中国神话学应该如何评价神话的历史地位[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任远;;动植物神话与图腾崇拜——对赫哲族神话的思考之一[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2 杨健吾;;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学研究的新收获——达西乌拉弯·毕马著《原住民神话大系》十部著作评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3 陶阳;;钟敬文神话学管窥[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吕微;;现代神话学与经今、古文说——《尚书·吕刑》阐释的案例研究(摘录)[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陈连山;;从“小说家言”到“神话之渊府”——中国现代神话学对《山海经》经典地位的塑造[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陈建宪;;走向田野 回归文本——中国神话学理论反思之一[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徐燕杭;;解神话的可能性——《神话》一书中符号学与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斌;张艳芬;;普罗米修斯的四重身份——对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的一个神话学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0)[C];2012年
9 崔柳生;;茅盾的神话观与人类学派的神话学[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10 杨玉彬;;阜阳出土东汉“升仙图”画像镜考释——兼论东汉神人车马画像镜神话学内涵等问题[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曾祥书;中国神话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豫闭幕[N];文艺报;2006年
2 记者 张艳丽 实习生 张煜贞;伏羲、女娲神话在周口[N];周口日报;2006年
3 胡艳丽;神话:望向洪荒指向心灵[N];深圳特区报;2013年
4 张呈富;神话学研究的力作[N];新闻出版报;2000年
5 记者 马四新;中国神话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市隆重开幕[N];周口日报;2006年
6 记者 张艳丽;神话存活在民间[N];周口日报;2006年
7 ;中国河南·中国神话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周口)宣言[N];周口日报;2006年
8 叶舒宪;神话考古的范例[N];中国信息报;2008年
9 叶舒宪;《山海经》与神话地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叶舒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神话作为中国文化的原型编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邹景阳;走出神话的帷幕——中西早期神话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文学精神和文学主题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2 金海;蒙古神话的文化解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璐璐;神话隐喻的特性及其在神话复兴中的作用[D];燕山大学;2012年
2 张鹏;孙作云神话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黄云源;中国神话学20世纪上半叶学术思潮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4 卓玛;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的女性人类学阐释[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伟;夏商周的上帝神话与文化变迁[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丽娜;神话帷幕里的现实演绎[D];西南大学;2012年
7 张峗;中西神话对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黎莉;以葫芦神话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壮族与老挝佬泰族群的文化[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9 潘坚;论地域性神话的传承[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邱硕;生命困境的终极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孙作云神话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1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