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宗岱的诗词集《芦笛风》对其诗论的呼应与背离
本文关键词:论梁宗岱的诗词集《芦笛风》对其诗论的呼应与背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既有的研究中,梁宗岱的诗论已有较多充分而深入的探讨,他翻译的作品普遍受到褒扬,而他的诗作却因为自身价值的相对流失而并非获得足够的关注。对此,人们往往只是浮光掠影地提及它。这使得许多研究者将梁宗岱的诗歌直接搁置避谈或者将他的创作与他的诗论割裂开来。显然,这样的做法无论对于诗论还是诗作都是有失公允的。诗词集《芦笛风》不仅倾诉了诗人内心最隐秘的情感,也有意无意地和他的诗论之间存在某种“契合”与呼应。在当时抗战的大背景下,他的这部作品在呈现异质风格的同时又具有某种合理性与必要性。这样的诗学观与诗作呈现的是诗之为诗的本体性,从而与过度强调鼓舞作用的功利色彩浓厚的“宣传诗”、“口号诗”划清了界限。他企图通过对诗歌形式的亲自实践来努力构造新诗未来发展的蓝图与模式。无论他的形式实践成功与否,但至少传达了新诗在哪些层面需要更正与探索。对于整个新诗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中,它提供了建设性的意义。梁宗岱的象征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却又融汇于中西的具体诗作中。它在任何国度、任何时代的文艺作品中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超越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范围。但是具体落实到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这样高境界的象征没能被努力营造,他的诗作拐到了别的路径。诗词集《芦笛风》也没有弘扬和彰显宇宙意识。它没有将目光过多的投射于浩瀚渺远的宇宙;对于个体与宇宙的思索都是为了从宇宙中获得暂且的宽慰,重心依然是个体;而宇宙间的“一花一木”与个体之间并没有构成交融、和谐的状态,相反是对立、紧张。诗词集《芦笛风》对诗论的部分背离其实是他的诗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梁宗岱对于诗歌形式的探索在当时的诗歌现实语境中具有迫切性、现实性,而另一方面他的“象征主义”、“宇宙精神”本身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寻求,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而在形式诗论中,内容尽管同样重要,但永远是为了满足形式的发展需要。无论是象征主义的诗还是宇宙精神的诗,追求的核心都是知性,它们是一种“经验诗学”。对于这一点,梁宗岱不止一次的提及,但是它们却在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之路上越走越远。袁可嘉的诗论目的性较梁宗岱更专一,针对性更强,并且提出了许多细微的方案,因此他的“新诗现代化”在西南联大诗人群那里得到了较切实的呼应。
【关键词】:梁宗岱 自我 形式 象征 宇宙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0
- 1.1 课题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7
- 1.2 课题研究现状综述7-10
- 第一章 诗词集《芦笛风》对其诗论的呼应10-21
- 1.1“诗是我们底自我最高的表现”10-15
- 1.2“形式是一切艺术底生命”15-21
- 第二章 诗词集《芦笛风》对其诗论的背离21-32
- 2.1 缺席的象征21-26
- 2.2 宇宙意识的缺失26-32
- 第三章“背离”带来的启示32-41
- 3.1 诗论之间的不平衡32-35
- 3.2 西南联大诗人群对袁可嘉诗论的成功实践35-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6-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扬志;;梁宗岱20世纪30年代离婚案始末[J];粤海风;2010年06期
2 程家惠;袁斌业;;梁宗岱的故乡之辨及其译作中的“乡音”[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吕稳醒;孙弋岚;;梁宗岱《论崇高》小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4 ;纪念梁宗岱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J];中国翻译;2013年04期
5 钱李仁;;关于《诗人梁宗岱》[J];新文学史料;1983年01期
6 解;梁宗岱论鉴赏[J];名作欣赏;1990年03期
7 李冰封;;想起了梁宗岱先生[J];读书;1991年07期
8 杨建民;梁宗岱:为学问大打出手[J];教师博览;2005年03期
9 闫文君;;“真”的幻灭与永恒——梁宗岱为人为文浅论[J];现代语文;2006年05期
10 梁宗岱;;梁宗岱的诗(2首)[J];诗歌月刊;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怡;;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诗歌与诗论[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刘继业;;从三篇诗论佚文看梁宗岱的“抗战诗歌否定论”——兼论新诗诗论研究的史料发掘[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立志(编辑);性情中人梁宗岱[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2 辛朝毅;永远读不厌的梁宗岱[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3 建民;梁宗岱:相信奇迹 寄托奇迹[N];中国邮政报;2007年
4 谭洁;走近梁宗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5 本报记者 夏和顺;梁宗岱:性情独具的现代文人[N];深圳商报;2009年
6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实习生 郑上保;梁宗岱 言师采药去 留得清凛在人间[N];南方日报;2011年
7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实习生 郑上保;中西交流之贡献 常人望尘莫及[N];南方日报;2011年
8 马海甸 刘志侠 卢岚;于愿已足[N];光明日报;2003年
9 陈太胜;新诗理论家梁宗岱[N];文艺报;2004年
10 卢岚;梁宗岱先生的审美世界[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齐光远;梁宗岱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张仁香;梁宗岱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韵;梁宗岱诗学研究—在中国古典与现代西方之间[D];海南大学;2015年
2 俞海韵;梁宗岱诗歌翻译“再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俊;论梁宗岱的诗词集《芦笛风》对其诗论的呼应与背离[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4 赵艳利;梁宗岱新诗形式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5 王丽平;改变世界与改变语言:诗论家梁宗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罗惊环;诗化批评:梁宗岱文学批评论[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超;梁宗岱与中国现代“纯诗”理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寿鑫;论梁宗岱的诗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吕睿;论梁宗岱的翻译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8年
10 李春鹤;梁宗岱的现代诗学理论[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梁宗岱的诗词集《芦笛风》对其诗论的呼应与背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2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2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