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随笔研究
本文关键词:施蛰存随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前人对施蛰存文学作品的研究多在其小说方面,但施蛰存散文是另一个值得我们发掘的宝库。施蛰存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并且精通西方文学,但是他的散文并没有掉书袋的学究气,也很少“洋”气,不同于中国传统小品文也非照搬西方essay文体。受essay影响,但又能摆脱这种影响,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中,施蛰存随笔是进入“化境”的兰姆谈话体。其随笔在外在形式上呈现出自然、轻松、风趣、睿智的风格,在精神内蕴上则是对文学本质的回归。对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吸收融化加上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悟,施蛰存在散文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施蛰存的随笔在散文史上也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值得深入研究。本论文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笔者在前言梳理了前人对施蛰存散文的研究,发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施蛰存的“纯粹散文”和政治语境下的文学活动方面,而对施蛰存的随笔与essay文体的关系还缺乏研究,对施蛰存散文的散文史地位还没有足够的探讨。笔者针对前人的研究空白表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为随笔释义。这一章细致分析essay文体在西方的形成演变,以及它与中国传统随笔的本质性区别。继而,梳理概括施蛰存随笔中的“拿来主义”。施蛰存的散文取法多元,但有显著的兰姆谈话风。第二章为师法兰姆的代表作家作品比较。通过与梁实秋和梁遇春、钱钟书的英式随笔的针对性比较,来进一步明确施蛰存随笔的特性。第三章为施蛰存随笔对essay的吸收和创新。施蛰存把这一随笔文体运用到他的学术研究——《唐诗百话》之中。并且,语言清丽有晚明小品文特色的《云间语小录》,实质上也采用了亲切的essay体。《云间语小录》融合小品文与essay两种文体,深切地传达了作者的家园之思,意蕴无穷。接着在全面把握施蛰存随笔创作的基础上,剖析其中独特的精神内涵,解读施蛰存对essay文体的民族化。结语部分总结了施蛰存随笔的特色,阐释了施蛰存选择此种文体的意义,揭示他将essay民族化对中国散文的贡献,进而把握他的西方式随笔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施蛰存 随笔 essay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前言7-10
- 第一章 随笔释义10-19
- 第一节 中国随笔与essay11-13
- 第二节 施蛰存的散文观13-16
- 第三节 施蛰存随笔概述16-19
- 第二章 师法兰姆的代表作家作品比较19-28
- 第一节 与梁遇春散文的比较:“向内”与“向外”19-22
- 第二节 与钱钟书散文的比较22-25
- 一、讽刺艺术的不同22-24
- 二、幽默的不同风格24-25
- 第三节 与梁实秋散文的比较25-28
- 一、士大夫的“家常”26-27
- 二、教书匠的“家常”27-28
- 第三章 对essay散文的吸收和创新28-43
- 第一节 家常琐事入文28-32
- 一、取材日常生活28-29
- 二、与报纸的渊源29-30
- 三、自然闲适的笔调30-32
- 第二节 《唐诗百话》的essay语体32-35
- 第三节 “化境”的《云间语小录》35-39
- 一、对故乡的追忆35-38
- 二、“衰年忆小年”38-39
- 第四节 对essay散文的民族化39-43
- 一、鲜明的人格底色39-40
- 二、师者的担当40-42
- 三、自由的文侠精神42-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迎平;新时期施蛰存研究述评[J];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01期
2 沈建中;施蛰存:一道美丽丰富的人生风景[J];寻根;2001年04期
3 本刊编辑部;敬悼施蛰存教授逝世[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1期
4 杨学民;;评杨迎平的《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唐祥勇;;夹缝中的存在——施蛰存在30年代文学地图上的位置[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张学义;;施蛰存研究的重要收获——读杨迎平《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陈子善;;施蛰存集外文[J];现代中文学刊;2009年06期
8 刘军;;施蛰存在“百花时代”[J];学术界;2010年04期
9 杨莉;;施蛰存研究综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杨迎平;;施蛰存关于《魔道》的一封信[J];新文学史料;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莹;走近施蛰存[N];文艺报;2007年
2 辛心;“看问题”的施蛰存[N];河北日报;2000年
3 刘凌;施蛰存的散文创作[N];海南日报;2004年
4 冯源;施蛰存先生逝世[N];人民日报;2003年
5 复旦大学 张芙鸣;施蛰存:执著的“新感觉”[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杨迎平;走近施蛰存先生[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赵昕源;施蛰存在长治的“讲学之旅”[N];山西日报;2011年
8 杨建民;施蛰存佳作虚构误会成信史[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潘思源;施蛰存碑帖的收藏与研究[N];文汇报;2012年
10 刘凌;施蛰存《北山楼诗集》出版[N];文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睿;施蛰存与显尼志勒[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郭春辉;施蛰存和川端康成作品中理想型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杨琼;施蛰存随笔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4 王春;科学精神与施蛰存的都市审美[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随金玲;施蛰存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青;从才子气息到学者风度:施蛰存散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董懿群;变态心理学视域下的施蛰存小说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侯燕;施蛰存小说创作审美心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韩彬;施蛰存与“现代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贺如文;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施蛰存随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2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