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抗战时期周作人的文化观

发布时间:2017-03-17 17:06

  本文关键词:论抗战时期周作人的文化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抗战时期的周作人陷入“附逆”泥潭,而在这政治污点之中尚存他的文化光亮。这一时期周作人文字中所体现的文化论述主要集中在“杂”文化、儒家文化、日本文化和民俗文化里,他的文化观念既包含着原有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掺入了时代碰撞中的现实倾向。不可避免的沦陷事实促使他对自己的思想做出新的裁判和选择,在损益之间,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综论周作人的“杂”文化观。“杂”中有统一,“杂”中有重点。周作人以其博览的“杂”对抗思想上的“统一”,贯穿着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以期健全人格的建立。他由古籍得新知,由以古希腊文化为代表的外国经典得变革之风气,进而抨击国人学术弊端。周作人这一时期的著述写作形式上以抄书体和笔记体的小品散文为主,借人之笔言己之意,除“平和冲淡”外,于文风之中更添忧郁和苦味。第二章论述周作人对儒家文化的重新阐释和张扬。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了对儒家本真的讨论,周作人通过分析其理想儒家文化内涵的构成,树立起“真儒”形象。基于此点,本章注意探讨周作人在这一时期对于儒家文化进行重构和强调的特殊原因。他从“兰学”和“实学”中得到启发,认为应以“道义之事功化”实现“伦理之自然化”。第三章论述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状况。从他留学日本形成研究兴趣开始,周作人就不断地修正其文化研究方法,从先前单一的文学艺术视角发展到结合民俗风习、宗教信仰,进行更为客观的综合历史考察。在战争时代他依然努力从译述日本文学、撰写序跋和与日本友人通信中促进中日两国平等的文化交流。第四章论述周作人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周作人的民俗文化研究从五四时期的歌谣征集运动开始,在整理民俗资料、介绍国外民俗理论方面做了不少的开拓工作。抗战时期他在民俗旧闻中隐约其辞,寄托性情,带有避世的意味。同时他又多方搜集资料,从国民生活史的角度,在民间日常生活和自然名物、民间信仰、俗语方言和民间文学等方面继续追寻国人的精神历程,体察人性和历史文化。
【关键词】:抗战 周作人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5
  • 第一章 “杂”文化观15-26
  • 第一节 “杂”的内在建构15-17
  • 第二节 内容与形式的熔融17-26
  • 一、既深且广的思想内容18-23
  • 二、独特自由的表现形式23-26
  • 第二章 儒家文化观26-39
  • 第一节 “真儒”之内涵26-33
  • 第二节 特殊时代的特殊原因33-36
  • 第三节 追求“真儒”的途径36-39
  • 第三章 日本文化观39-54
  • 第一节 对日本文化兴趣的缘起39-40
  • 第二节 发展中的日本文化研究40-50
  • 第三节 中日文化交流50-54
  • 第四章 民俗文化观54-61
  • 第一节 民俗文化研究的缘起54-55
  • 第二节“国民生活史”之探求55-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4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4-65
  • 后记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蓉;论新时期散文的三次论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4期

2 曾绍义;散文之真与艺术之美——读张立中的散文[J];当代文坛;2002年04期

3 计红芳;主体化和多样化——香港散文观念的演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4 董正宇;也说“学者散文”[J];理论与创作;2003年01期

5 小雅;“左手的缪斯”——李琦的散文世界凝视[J];文艺评论;2003年01期

6 姜宇清;品武华的人物散文[J];写作;2004年13期

7 刘钊;论90年代“女性散文”的概念界定[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梁志林;论恩格斯的散文艺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潘正文;20世纪90年代文化生态与散文的艺术发展[J];当代文坛;2005年06期

10 高自双;;浅析几篇“时光散文”的巧思佳构[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必胜;;真情与纯朴的回归——2010年散文创作一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2 李正西;;对中国散文艺术理论“气说”的讨论[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叶公觉;;九十年代散文面面观[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谭家健;;《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毛乐耕;;散文美二题[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6 林新;;去尽瑕疵文方美——《散文之散——以李国文为例》及《话说张居正》两文语言辨析[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李振坤;艾光辉;;简论茅盾散文的艺术发展历程[A];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C];1983年

8 汪文顶;;日本散文的民族风格及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影响[A];东方丛刊(1993年第2,3辑 总第六辑)[C];1993年

9 阎纲;;《解读李真之死》与“官员写作”[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10 于河生;;登高山观日出,在海上看激浪——丁玲散文的艺术风格[A];丁玲创作独特性面面观——全国首次丁玲创作讨论会专集[C];198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耜;散文生态与全民写作[N];文艺报;2013年

2 马朝阳;校园散文的价值[N];文艺报;2003年

3 柏霆;内蒙古散文六十年[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4 胡娅;武汉评论界呼吁关注“散文汉军”[N];文艺报;2007年

5 记者 李雅萍 通讯员 李竹华 马山;赵处亮荣获“中国百篇散文奖”[N];吕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亚男;承德散文:在时代脉搏的跳动中成长[N];承德日报;2011年

7 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德锦 香港岭南大学博士 散文家 散文理论家;真情实感:散文创作的真谛[N];文汇报;2002年

8 王必胜;真情与纯朴的回归[N];人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高昌;旅游散文要有精品意识[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散文家 朱鸿;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啸;京派散文:走向塔尖[D];河南大学;2008年

3 马汉钦;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克里;新时期维吾尔散文创作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2 张岚;父与子,同与异[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宝;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散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刘翔飞;论抗战时期周作人的文化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皇锦玲;淡墨诗散文的文体自觉及艺术表现[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田家敏;简Z溕⑽难芯縖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7 邱东玎;刘向散文对西汉文风的继承和超越[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8 亢晋芳;十七年文学中的两次散文“中兴”[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夏文建;清“忆语体”散文艺术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10 单娅菲;散文教学中的阅读空白现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论抗战时期周作人的文化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3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5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