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别派”—刘开及其散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07:00
本文关键词:“桐城-别派”—刘开及其散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学界对于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开及其散文研究并不充分,尤其对刘开散文创作成就的评价颇多分歧,本文通过研究其学行、交游、散文理论与实践、思想倾向等四个方面,探究刘开与桐城派的异同,尽可能客观地展现作家的创作风貌与成就。第一章对刘开的家世、生卒年和学行进行了考述。家世方面,本文以刘开的自述和友人的记载为基础,详细探究了刘开的家世;生卒年方面,前人对刘开生年的研究也颇多疑问,其好友陈世昒的相关记载为其生年的考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学行方面,刘开受到时人訾议,本文结合刘开的自述以及友人的记载对其学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辨。第二章探讨刘开的师承与交游。本文为充分探讨其交游状况,在立足史料的基础上,编写了刘开年谱。刘开一生转益多师,汲取了不同的诗文创作方法。同时,刘开喜好交游,不分派系,兼容并包,长期的交游和幕府经历对其思想倾向、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章分析刘开的散文创作,包括古文和骈文两部分。本文通过与姚鼐等人的对比,认为刘开在散文理论主张与实践上既有桐城派的渊源,也有自己独特的成就;尤其是骈文方面,刘开提出了骈散同源的观点,并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第四章研究刘开的思想倾向,主要分析其兼容汉宋与躬行实践的思想。刘开明确提出了兼容汉宋的主张,但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没有体现。而躬行实践的经世思想是其作为文人的不断追求,与桐城派的倡导相一致。最后,结语部分认为刘开在学行、思想倾向、散文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形成了自身不同于桐城派的特征,称为“桐城一别派”,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刘开的散文创作也呈现出一定的不足,如气势过盛而思想内容过于单薄,二者不能相称,这也是刘开研究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关键词】:刘开 散文 桐城派 学行 交游 思想倾向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6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第一章 刘开家世、生卒年及学行考略14-21
- 第一节 刘开家世考略14-16
- 第二节 刘开生卒年考略16-18
- 第三节 刘开学行考略18-21
- 第二章 刘开交游考论21-53
- 第一节 师承指授22-29
- 一、家学渊源22-24
- 二、启蒙老师24-26
- 三、授业恩师26-29
- 第二节 群居切磋29-53
- 一、刘开与同里好友的交往29-40
- 二、刘开与阳湖派的交往40-44
- 三、幕府经历44-49
- 四、刘开与其它人物的交往49-53
- 第三章 刘开的散文理论与实践53-72
- 第一节 刘开的古文创作主张及实践53-62
- 一、创作主张之一——取径广博54-55
- 二、创作主张之二——文无定法55-56
- 三、创作主张之三——识、学、气、才、力56-57
- 四、古文创作实践的代表性文体——传记文57-62
- 第二节 刘开的骈文创作主张及实践62-72
- 一、创作主张——骈散同源63-65
- 二、骈文创作实践65-72
- 第四章 刘开思想倾向研究72-85
- 第一节 汉宋兼容的学术观72-76
- 一、姚鼐及其弟子对汉宋之争的态度72-73
- 二、刘开兼容汉宋的思想73-76
- 第二节 经世致用的实践观76-85
- 一、刘开经世思想的形成76-79
- 二、刘开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79-81
- 三、刘开经世思想的重要意义81-85
- 结语85-86
- 附录一 刘开交游人物简表86-90
- 附录二 刘开年谱90-102
- 参考文献102-106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106-107
- 致谢10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阿蛮;;解手[J];红岩;2005年02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成志;;学融汉宋 笃于伦理践其实——刘开学术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婧;“桐城-别派”—刘开及其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桐城-别派”—刘开及其散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5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