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萧红评价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14:02

  本文关键词:萧红评价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命途多舛的生命和短暂的文学生涯中创造了不朽的文学成绩,在文坛上产生了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作家,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却一直没有定论。本论文以时间为轴线,以各个时期的萧红评价史为基础,在扎实系统广泛收集各个时期的萧红评价内容基础之上,着重分析其不同评价背后的评价机制。从整个文学史上萧红评价的嬗变发现其中的问题即萧红评价现象产生的原因,真正认识萧红的视角,还原萧红作家身份和创作历史现场。具体分为七章,第一章以三、四十年代为背景,分析萧红成长的历史现场与身份的被想象,主要以鲁迅、胡风、茅盾、石怀池等对萧红的评价为主,他们的观点奠定了萧红评价的基础。第二章以“十七年”文学为背景,分析“元”历史和萧红“新”身份的书写,主要以建国后《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和《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三部重要的文学史为主,它们对萧红的评价既有共同点又有特殊性。第三章以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为研究背景,分析萧红研究的多角度拓展和具体作品的前后评价变化,以文学史、传记等为主。第四章以八、九十年代为背景,主要从评价视角上分析萧红评价在这一时期的祛魅和重构。第五章以新世纪时期为背景,在新左翼思潮的基础上展开评论。第六章是主要讨论萧红评价史呈现出来的文学与政治、感性个体的生命哲学等几个具体文体。第七章通过对萧红域外评价史的梳理,与大陆萧红评价史形成呼应。
【关键词】:萧红 评价史 政治背景 文学 感性 生命哲学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1 三、四十年代——萧红成长的历史现场与身份的被想象12-19
  • 1.1 萧红作家身份完成的历史现场12
  • 1.2 萧红身份的被想象12-17
  • 1.2.1 鲁迅《<生死场>序》12-13
  • 1.2.2 胡风《<生死场>读后记》13-14
  • 1.2.3 茅盾《论萧红的<呼兰河传>》14-15
  • 1.2.4 石怀池《论萧红》15
  • 1.2.5 骆宾基《萧红小传》15-16
  • 1.2.6 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16-17
  • 1.3 本章总结17-19
  • 2 “十七年”文学时期——元历史与萧红“新”身份的书写19-23
  • 2.1 元历史19
  • 2.2 “新”身份的书写19-21
  • 2.2.1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19-20
  • 2.2.2 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20
  • 2.2.3 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20-21
  • 2.2.4 其他文学史21
  • 2.3 本章小结21-23
  • 3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被想象身份的继承与突破23-30
  • 3.1 黑暗的逝去与萧红研究的再次开启23
  • 3.2 萧红研究的多角度拓展23-25
  • 3.2.1 《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的持续升温23-24
  • 3.2.2 创作角度24
  • 3.2.3 艺术特色角度24-25
  • 3.2.4 与鲁迅的关系角度25
  • 3.3 《马伯乐》的春天25-27
  • 3.4 肖凤《萧红传》27-28
  • 3.5 文学史28-29
  • 3.5.1 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28
  • 3.5.2 _"《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其他文学史28-29
  • 3.6 本章小结29-30
  • 4 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历史身份的祛魅与重构30-37
  • 4.1 女性主义批评30-32
  • 4.2 多元化评价视角的浮现32-34
  • 4.2.1 化批评视角32
  • 4.2.2 比较文学视角32-33
  • 4.2.3 美学风格视角33
  • 4.2.4 综述研究视角33-34
  • 4.3 文学史34-36
  • 4.3.1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34-35
  • 4.3.2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35-36
  • 4.4 本章小结36-37
  • 5 新世纪时期——新左翼思潮与“萧红热”37-41
  • 5.1 左翼文学与新左翼思潮37-38
  • 5.2 新左翼文学下的“萧红热”38-40
  • 5.2.1 批评理论与萧红评价38-39
  • 5.2.2 文学价值与萧红评价39
  • 5.2.3 综合梳理与萧红评价39-40
  • 5.3 本章小结40-41
  • 6 关于萧红评价史的几个具体问题41-45
  • 6.1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41-42
  • 6.2 外部研究——政治与主义42
  • 6.3 内部研究——感性与个体的生命哲学42-45
  • 7 萧红域外评价史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51-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自奋;《孩子的讲演》告诉我们的——萧红创作的一种细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2 张懿红;谈萧红后期的小说《山下》的主题[J];社科纵横;2001年04期

3 赵靖;萧红·萧红作品·萧红网页[J];图书馆建设;2002年01期

4 滕新贤;冲破低矮的天空——论萧红体的女性文体特征[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王义祥;谈萧红散文的特色[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2年06期

6 胡慧明;论萧红创作的艺术个性[J];云梦学刊;2002年03期

7 王义祥;;萧红思想意识探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邓辅玉;论萧红的婚恋及其创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蔡荷芳;论萧红散文的个性化特征[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10 全艳萍;关于寂寞的一种分解——萧红创作中的心理结构分析之一[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庚;;萧红的创作反映民族时代精神——兼谈其社会化因由[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郭淑梅;;萧红研究的历史嬗变及学科建构意义[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宋晓庚;;关于萧红研究的几点建议[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黄子平;;诗人萧红[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秋山洋子;;《风雨中忆萧红》我感[A];丁玲与中国女性文学——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6年

6 范智红;;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7 黄晓娟;;萧红与现代史上女性作家的精神差异性[A];东方丛刊(2002年第4辑 总第四十二辑)[C];2002年

8 宋晓庚;;年年朝朝暮暮 不过丁忧离歌——谈萧红和她的作品[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9 钟耀群;;人间天上长相伴——《端木与萧红》前言[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10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雅茹;萧红研究的现状与焦点[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余话[N];吉林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杨宁舒 蔡东民;萧红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N];黑龙江日报;2009年

4 记者 蔡东民;萧红研究会萧红文学院黑龙江文学馆在哈揭牌[N];黑龙江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杨宁舒;纪念萧红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召开[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杨宁舒;擦亮萧红名片 提升文化实力[N];黑龙江日报;2011年

7 郭淑梅;哈尔滨:萧红国际化文学基因的生成之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杨宁舒;我省打造“萧红系列文化品牌”工程[N];黑龙江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杨宁舒;做精“萧红”文化名片[N];黑龙江日报;2011年

10 秋石;寻找萧红“小妹”[N];文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3 黄晓娟;雪中芭蕉[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琳;萧红及其作品的生命追寻[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仙花;萧红:凝视荒凉[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郑萍萍;萧红创作的生命哲学阐释[D];青岛大学;2003年

4 王琪玮;新时期以来萧红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黄蕾;论萧红散文的寂寞情怀[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小英;萧红文学创作中的文体意识与个性化叙事[D];西南大学;2015年

7 朱晓晨;新时期以来萧红接受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8 许嫩红;鲁迅精神脉络视阈下的萧红文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金香丹;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刘金嵛;回忆里的烛光—从《回忆鲁迅先生》看萧红[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萧红评价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7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1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