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李修文散文集《山河袈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09:12
【摘要】:以写小说出道的70后青年作家李修文,在其小说经历了“历史戏仿”、“现实生存”、“浪漫言情”三个阶段并获得巨大反响后,时代的失语和现实的困境让其创作一度进入停滞期。《山河袈裟》作为李修文“十年磨一剑”的散文集,在继承小说文体的叙事性与抒情性话语的同时,其独特的写作视角、浓烈苍凉的语言文字和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完成了从浪漫先锋到沉郁写实的蜕变。在十年的沉潜与漂泊中,李修文用脚步丈量人间山河,在芸芸众生的困顿人生中完成自我修炼与自我救赎,并在“精神再造”的山河中打磨文字,实现了对“游方的袈裟”与“人间的山河”终极阐释。笔者将以散文集《山河袈裟》为切入点,对其收录的33篇散文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和形式探讨。作为李修文十年以来的行吟与感世之作,《山河袈裟》以其丰富而独特的内容题材使文本呈现出绚烂而厚重的特征。笔者将从李修文以脚步与心灵体悟的山河之感中,提炼作品多重变奏的精神主题:抒写人我两个世界的文学契合中既有奔走游方时聆听的底层悲苦,亦有怀人念旧时的思念乐章;对万物存在的哲思中既有行吟山河人间的顿悟,亦有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在“爱与死”的悲悯情怀中,既抒发了对死亡与失败的反抗,亦有对真善爱的颂扬。而这些均以崇高与壮美的情感内核为出发点,并通过作者在语言结构、抒情方式、叙述视角等技巧层面展现出来,李修文凭借其独特而丰富的语言文字感知力,用变化的句式和丰盈的技巧构筑了《山河袈裟》的语言世界;作家的内心精神是孕育作品的温床,充沛的情感因子通过李修文深沉内拢的抒情方式散发于作品的字里行间,赋予了《山河袈裟》真诚而厚重的精神品格;而在作者个性化的叙述中,既有感性投入自我的在场视角,在引发读者共鸣的同时增加作品的真实可感性;亦有冷静理性的旁观者视角,调动感官的同时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对艺术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使散文集呈现出丰盈而奇丽的审美意蕴和美学内涵。李修文以人性和人情为情感源泉,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抒写困顿人性中的光芒,实现对“人的文学”这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在十年如一日的文学熏陶中,写作已成为李修文实现自我需求的本能方式,并将成为生命中自觉追寻且终其一生的事业;《山河袈裟》通过对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多种艺术形态的综合运用,让原本平面化、单一化的文本抑扬顿挫地呈现出立体化的感官体验,实现了小说、诗歌、戏剧因素在散文中的多重穿越,拓展了散文文体的边界。这些元素的综合应用,建构了“修文体”的基本特征,增加了《山河装裟》的文本内涵,使其有望成为一部具有文学史意义的散文集作。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虹;;21世纪中国散文状况与作家的精神走向[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兆胜;;新世纪中国艺术家散文的优势与特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兆胜;;归位·蓄势·创新——论新世纪的中国散文创作[J];文艺争鸣;2010年23期

4 孙绍振;;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1期

5 江胜清;王应平;;疾病·爱欲·诗意景观——论李修文长篇小说中的3种构架因素[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东篱;周晓枫散文中的几个关键词[J];名作欣赏;2005年01期

7 李俊国;论“时尚读本”[J];文艺评论;2003年04期

8 陈剑晖 ,晓翎;思与诗:关于散文精神性的探询[J];文艺评论;2003年03期

9 黄发有;;复调的青春叙事——李修文论[J];时代文学;2003年02期

10 邓一光;事关李修文[J];南方文坛;2002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燕玲;;李修文散文集《山河袈裟》:以修身来修文 以修文来修身[N];文艺报;2017年

2 陈亚丽;;2010年当代散文研究多向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本文编号:2616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16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6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