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葛亮小说的感官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08:53
【摘要】:感官叙事作为葛亮作品中一个重要特征,具有丰富内涵。论文从葛亮的感官叙事着手,主要分析听觉、视觉、味觉三个层面,认为葛亮从不同的感官层面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葛亮巧妙地通过听觉叙事再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从城市方言、历史口号、民歌唱词等方面还原了动荡时期和太平时期不同的民族之音。这三类声音从空间的广度、时间的长度和艺术的高度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城市文化、历史演变以及审美追求。葛亮的作品中还吸收了各地的方言俚语、口号宣传、音乐民歌。各地文化的不同不仅没有影响到中国整体文化的统一性,反而正是这些各有千秋的语言使得中国民间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南京话的“土”、粤语的独特、民国的嘈杂、新中国的喧嚣、戏曲的精致、民歌的活泼、歌曲的动人……这些声音足以代表一种历史细节——民间。葛亮用新历史主义的方法,拒绝宏大的历史叙事,把对“中国”的言说方式立足于民间,通过对各种声音的捕捉,描绘了中国不同的城市文化,重构了新中国前后的人民生活,肯定了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葛亮把自己对现代性的言说方式建立在时空转换的角度,力图通过聚焦一系列古典与现代景观,从视觉现象反映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葛亮看到香港这类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现代都市与南京的不同,试图以南京作为陈酿中国传统文化的酒瓶,而把香港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时代的变体,把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通过细节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构建时空体是葛亮小说对空间时间化的方式,历史通过物体景观在时光变迁中的不同形态被讲述出来,一些古典景观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被赋予了双重意义,古典与现代在葛亮笔下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无论是充满古典气息的南京还是现代化的香港,它们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叙事形式,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内容,这些“空间叙事形式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空间体验”。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学问,还成为中华民族思想精神和生活哲学的表征。如果说满足人类味觉欲望的各地美食代表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那么对茶文化和医药膳食的主动追求则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哲学。葛亮从味觉感官挖掘食物的文化内涵,使得食物成为叙事的手段,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价值,更体现了作家独特的文化自觉和文学眼光。无论是“家”的记忆还是“国”的象征,味觉在民间和正统方面,传递出不同的文化,正是民间和正统的双重演绎,才构成了中国化的生活诗学。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攀;;小说的声色 田耳论[J];上海文化;2019年07期

2 骆同彦;;小说世界里的工厂风情与悲歌 刘建东小说集《黑眼睛》[J];上海文化;2018年03期

3 杨志平;;非主轩轾而力求特性——中西小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断想[J];中国比较文学;2018年02期

4 刘庆元;;《小说月报》域外小说叙事模式异化翻译的现代性[J];云梦学刊;2017年05期

5 刘宏志;;小说中的“慢”与“快”——以邵丽的小说为例[J];郑州师范教育;2017年04期

6 欧阳光明;;被重塑的“父亲”——论李浩小说中的“父亲”形象[J];新文学评论;2019年01期

7 刘火;;重构现实的丰富性——《四川小说》第九期的“四川70后作家小说展”读片[J];四川文学;2018年03期

8 田悦芳;;巴金小说中的时间隐喻[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02期

9 吴佳燕;;物质何以抵达心灵[J];长江文艺;2016年23期

10 ;视点[J];作品;201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向明;;民间信仰与中国小说叙事的近代演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赵炎秋;;诗歌叙事与小说叙事(提纲)[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洲良;;春秋笔法与中国小说叙事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王佳琴;;语言变革与五四小说叙事“向内转”的实现[A];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C];2015年

5 王星虎;;贵州小说叙事的民族民间文化表达[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杨金国;;唐代写梦小说叙事时间的个性研究[A];东方丛刊(2003年第4辑 总第四十六辑)[C];2003年

7 韦华;;元小说叙事——解读纳博科夫的一个视角[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志华;;论茅盾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呈现方式[A];《茅盾研究》第15辑——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论文集[C];2016年

9 张世君;;小说叙事空间结构概念:间架[A];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 总第四十辑)[C];2002年

10 祝亚峰;;叙事伦理:小说叙事研究的现代形态[A];东方丛刊(2009年第2辑 总第六十八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俞耕耘;那些关于生日的光影色彩[N];经济观察报;2015年

2 本报记者 张黎姣;用“草根情怀”摇出来的文学摇篮[N];中国青年报;2011年

3 何平;刘浪:一种可能的小说[N];文艺报;2019年

4 中国传媒大学 谢玉英;从时间走向空间的英美小说[N];中华读书报;2019年

5 郑翔;灵气与厚度[N];文艺报;2017年

6 王新民;作家为何执着于书写童年?[N];中华读书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许e,

本文编号:2616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16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0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