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文选》李善注“以赋注诗”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3 21:07
【摘要】:《文选》李善注“以赋注诗”现象十分突出,在众多《文选》注当中,李善注以其富赡的学识与宏博的征引为士林所重,它首开大规模集部注释之先河,开创了以赋为《文选》诗类作注的新体例。李善注将《文选》注释提高到文学鉴赏的高度,从而确立自身在整个训诂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善以“作者+赋名+赋句”为主要模式,表现出鲜明的征引式特点,充分展示了李善作为初唐大儒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先秦时期,诸子援引《诗经》为现实政治服务,到汉代形成繁琐空疏并掺杂着阴阳谶纬的解经风气。魏晋南北朝诗学从经学的附庸下解放出来,玄风大盛,玄学家的注疏方式对李善以赋注诗颇有启发。李善受业于隋末文字学大家曹宪,与汉代解经之繁琐相比,李善“以赋注诗”的注释方法更多地继承了魏晋玄学得意忘言的特点,以广博富赡的征引显示出大唐王朝的非凡气度。之后出现的五臣注与之相比,长处在疏通文意,弊端在牵强附会。李善以赋注诗在注疏史上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与李善自身高超的注释水平和不凡的文学素养息息相关;二是唐代科举重视文辞华美的倾向使得人们对铺采d[文的赋作大为重视;三是因为诗与赋两种文体内部的双向互动。李善以赋注诗之诗多为历代名作,所引之赋以名物制度繁多的京都大赋为主,为解读魏晋诗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唐前辞赋文献,具有重要的文献学意义。以赋注诗生动展示了古代诗赋之间的亲密关系,与互文性理论中的互文现象相似,能较好地规避强解诗歌出现的主观偏颇,有助于诗歌兴象意蕴的充分阐释。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选》李善注中的“以赋注诗”现象
    第一节 《文选》李善注所见“以赋注诗”现象
    第二节 《文选》李善注“以赋注诗”体例
    第三节 《文选》李善注“以赋注诗”特点
第二章 “以赋注诗”与其他注释方式之比较
    第一节 “以赋注诗”与先秦两汉解《诗》
    第二节 “以赋注诗”与魏晋南北朝注疏
    第三节 “以赋注诗”与隋唐其他《文选》注
第三章 “以赋注诗”现象原因探析
    第一节 诗赋取士——初唐科举制度因革
    第二节 方雅清劲——李善自身文学修养
    第三节 诗赋互动——赋对诗的重要影响
第四章 “以赋注诗”现象的意义及评价
    第一节 “以赋注诗”的辑佚学价值
    第二节 “以赋注诗”的校勘学价值
    第三节 “以赋注诗”现象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文选》李善注“以赋注诗”现象统计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文内图片
【图文】:

分布情况,《文选》,现象


表 1 “以赋注诗”现象在《文选》各类诗中分布情况《文选》补亡、军戎类,,均只收录一个作者的一组作品,所占数目极少,“以赋注诗”并未涉及此二类。除此之外,其他诗类中大量出现“以赋注诗”现象。可以说,“以赋注诗”现象基本囊括《文选》诗类,出现在大部分诗作之中。而某一诗类中篇数多,“以赋注诗”现象也会多,“以赋注诗”篇数与《文选》篇数基本呈正比例关系,如图 1 所示:乐府 40 24 60%挽歌 5 4 80%杂歌 4 2 50%杂诗 93 35 38%杂拟 63 38 60%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晶;;谢g诗赋互文性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2 王立群;;《文选》李善注变迁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J];文史哲;2012年01期

4 凌丽君;;《文选·诗》李善注征引体式刍议[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1年01期

5 孙文杰;;李善采用征引式训诂体式注释《文选》之原因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6 斯波六郎;k 赫子;曹虹;;李善《文选》注引文义例考[J];古典文献研究;2011年00期

7 张安娜;;试析《文选》李善注的特点——以所收阮籍《咏怀》诗十七首为例[J];大众文艺;2010年14期

8 佐藤正光;;《文选》李善注“善曰言”的解释和五臣注以及现代注释之间的关联——以《文选》卷二十二谢灵运的诗的解释为中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9 陈延嘉;;《文选》李善注之“释义”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缪定中;;十年来《文选》注释研究综述[J];肇庆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2626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26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e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