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李贺诗歌中通感隐喻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22:23
【摘要】:通感隐喻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从神经心理学、修辞学、语义学角度研究通感隐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通感隐喻不单单被看做一种语言模式,还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通感隐喻大量出现在诗歌、散文等文艺语体中(Peng,2005)。但是鲜有研究关注诗歌中通感隐喻的规律、意义构建及其对诗歌诗美的贡献。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歌善用通感隐喻(Zhang,2009,p.243),为本文语料的收集提供了可能。体验认知理论(LakoffJohnson,1999)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概念整合理论(Fauconnier,1997;FauconnierTurner,2002)对人类的创新思维和新概念的产生具有解释力。本文基于体验认知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李贺诗歌中通感隐喻的整体迁移趋势、主要源域及主要目标域是什么?乌尔曼提出的通感隐喻迁移的认知共性假说适用于李贺诗歌中通感隐喻吗?(2)李贺诗歌中通感隐喻是如何被构建的?(3)通感隐喻如何体现李贺诗歌中的诗美?本文以李贺诗歌全集为语料,共收集了151个通感隐喻,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1)李贺诗歌中通感隐喻迁移的整体趋势为从低级感官域向高级感官域迁移;主要源域为触觉域,主要目标域为视觉域。乌尔曼通感迁移的认知共性假说除主要目标域外都适用于李贺诗歌中的通感隐喻。(2)通感隐喻的意义构建是通过激活多个空间形成通感隐喻整合网络。(3)通感隐喻通过突显诗人意志并创造新奇美来体现李贺诗歌中“美不自美”的诗美。本文为李贺诗歌中通感隐喻认知研究添砖加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李贺诗歌中通感隐喻的认识,另一方面丰富了体验认知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范围。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佩宜;;李贺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表现手法研究[J];音乐创作;2018年06期

2 张慧如;;论李贺诗歌的鬼神意象[J];语文学刊;2018年04期

3 罗庆铭;;李贺诗歌的意象结构特征[J];语文学刊;2011年17期

4 李志强,霍建波;李贺诗歌之缺陷[J];语文学刊;2001年03期

5 李超;;管窥李白与李贺诗歌异同[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6 贾丹;;论李贺诗歌中的鬼神书写[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7 任佩佩;;“笔补造化”:李贺诗歌创作特征的形成机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8 黄金灿;;“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论李贺诗歌中的“硬性词”[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9 饶樊莉;韩剑南;;李贺诗歌修辞艺术[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10 苏罗密;;论李贺诗歌的冲突性美感特征[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国荣;;论李贺诗歌独特之“理”[A];广西语言文学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3年

2 尹占华;;李贺诗歌创作中的心态[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3 刘衍;;李贺佚诗辨议[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4 孙克文;;试论性压抑在李贺诗歌创作中的展现[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范钧;《诗鬼李贺》值得一读[N];文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婷彦;李贺诗歌中通感隐喻认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2 詹欣;李贺诗歌在中唐至五代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3 李坤;论李贺诗歌的象征性[D];海南大学;2016年

4 王永;李贺诗歌的审美特征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5 冯晓雯;李贺诗歌色彩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传阳梅;李贺诗歌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武春燕;李贺诗歌明清接受史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丁鹏;生命美学视野下的李贺诗歌[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王天觉;唐代贵族生活与李贺诗歌的贵族化倾向[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10 毛慧萍;论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26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26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2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