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小说1977年被搬上电视荧屏至今,我国两岸三地已拍摄了八个版本的电视剧。一方面,不同版本的“鹿鼎剧”体现出改编者对原著小说的不同理解,使各个版本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另一方面,改编的背后凸显的则是不同的地域文化、接受心理、时代语境、审美风尚等对原著小说的“有意味”选择。本文结合中国香港、台湾、大陆三个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以广义互文性审视“鹿鼎剧”映现的时代地域文化特征,并从狭义的互文性角度具体微观地分析原著小说与各个改编剧的差异、各版本电视剧之间的联系,梳理出《鹿鼎记》电视剧重视情感演绎、娱乐搞笑的改编趋势。文章在对《鹿鼎记》小说影视化历程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三个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时代语境及接受心理等如何造成不同地区改编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促使不同版本的“鹿鼎剧”形成带有时代、地域印记的美学风格和艺术特征。对香港来讲,制作于“九七”回归历史节点前后的三部“鹿鼎剧”,体现了港人身份意识由显到隐的变迁,在美学风格上,由于受无厘头搞笑武侠剧片的影响,形成了恣意狂欢的娱乐喜剧特征。对台湾来讲,因为国民党在台实行的“戒严”政策,使台版“鹿鼎剧”形成了回避台湾历史政治、背负社会教化义务、细腻且谨慎演情的艺术特征。对大陆来讲,进入二十一世纪才起步的《鹿鼎记》改编受主旋律影视指导方针的规约、大众消费文化的刺激以及港台武侠影视文化的影响,两部电视剧既回避敏感政治事件、演绎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弘扬和谐的国家理念,同时又呈现出拼贴流行偶像、戏仿非主流文化、模仿港台影视剧等后现代艺术手法的特点。总之,无论是潜藏身份焦虑、开辟娱乐狂欢特征的香港剧,还是回避地区历史、重视政教偏重情爱的台湾剧,亦或是在主旋律与大众娱乐文化之间摇摆的大陆剧,在漫长地创作历程中,它们不仅为大众带来多种风格的审美享受,而且凸显了改编背后的多重意味,成为我们重新回望和映照两岸三地特定历史语境的一面镜子。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2;J90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金庸武侠影视改编研究
(二)《鹿鼎记》影视改编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鹿鼎记》小说影视化历程
第一节 香港《鹿鼎记》影视化历程
一、质疑声中开始改编
二、接纳后的影视剧改编
第二节 台湾《鹿鼎记》影视化历程
一、禁令之下的尝试
二、香港武侠剧片刺激下的跟拍
第三节 大陆《鹿鼎记》影视改编历程
一、批评声中参与改编
二、独撑改编大局
第二章 香港《鹿鼎记》电视剧改编
第一节 《鹿鼎记》小说及港制“鹿鼎剧”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一、港人身份认同问题的由来
二、《鹿鼎记》小说中的港人身份认同问题
三、“鹿鼎剧”中呈现的港人身份认同变迁
第二节 港制“鹿鼎剧”的娱乐狂欢
一、《鹿鼎记》小说的娱乐喜剧性
二、港氏无厘头“鹿鼎剧”的娱乐狂欢
第三章 台湾《鹿鼎记》电视剧改编
第一节 威权统治影响下的台湾“鹿鼎剧”
一、威权统治之下的台湾武侠剧
二、回避台湾历史政治
三、背负社会教化功能
第二节 细腻且谨慎演情的台湾“鹿鼎剧”
一、掀起演情说爱之风
二、威权统治对演情的影响
第四章 大陆《鹿鼎记》电视剧改编
第一节 “主旋律”影视方针规约下的大陆“鹿鼎剧”
一、突显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
二、谨慎演绎与民族政治相关的事件
第二节 多元拼贴的大陆“鹿鼎剧”
一、拼贴娱乐偶像、戏仿非主流文化
二、模仿港台“鹿鼎”经典影视剧
结语:融合中演进
参考文献
附录:《鹿鼎记》影视改编年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云波;;论金庸小说的新法家文化形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张海涛;;江湖世界的陷落与世俗社会的崛起——论《鹿鼎记》的荒诞意味[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强世功;;国家认同与文化政治——香港人的身份变迁与价值认同变迁[J];文化纵横;2010年06期
4 倪万;;新世纪武侠电影转型的审美心理分析[J];文艺争鸣;2010年20期
5 李跃峰;;东方不败的多重意义——香港新武侠电影《笑傲江湖》系列美学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陈林侠;;香港的焦虑:政治意识、“再殖民”及其身份认同的前瞻——以《建国大业》、《风声》在香港的传播为核心[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徐文培;郭红;;互文性视域中的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8 陶东风;;去精英化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J];学术月刊;2009年05期
9 张鹏飞;;论金庸电影《鹿鼎记》中韦小宝形象的审美趣味[J];电影文学;2009年06期
10 张乐林;;解构中的建构:《鹿鼎记》中韦小宝形象的塑造[J];中州学刊;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楠楠;城市空间的书写、身份认同的困惑与女性意识的独特表达[D];上海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沣霖;“飞狐系列”武侠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2 湛丽娟;金庸作品改编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3 刘朝晖;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的娱乐化倾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杨紫寒;从文字到影像的魅力流转[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闫华翔;金庸武侠电视剧的受众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杨子韧;金庸武侠电视剧的翻拍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7 耿若楠;金庸武侠剧的审美特征分析[D];河北大学;2014年
8 周凤;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武打设计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9 刘树娟;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对金庸小说的接受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李晶晶;后现代视域中的互文性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
2628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28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