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东晋文人的服饰意识

发布时间:2020-04-19 08:47
【摘要】:古人讲究“服之要衷”,在中国古代,服饰除具有蔽体保暖的基本功用之外,还被儒家纳入宗法礼制体系,成为夯实封建等级制度和人伦教化的工具。文人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寒门隐士,都有他们的身影。故而,文人群体的穿着打扮深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服饰风尚。自晋元帝司马睿始建,至刘裕废晋安帝司马德文,东晋王朝共存百余年间,偏安江南的东晋文人在服饰追求上展现了迥异前代的审美特色,体现出鲜明的服饰意识。本文对东晋文人服饰背景、服饰现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突出东晋文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思想文化以及经济条件下,其独特的服饰意识和服饰文学观。论文共分五节。绪论部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概述本文的选题意义。首先,东晋是一个文学作品与服饰发展都十分繁荣的朝代。魏晋时期,战乱不断,王朝更迭频繁,人们的礼法观念变得淡薄,在儒、玄、佛思想的缠揉下,开始追求不受传统束缚的穿着方式,加之北方胡服传入江左,襦、埓、帽、帻等种类纷繁,东晋服饰发展十分繁荣。其次,关于“东晋文人服饰意识”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未见成体系的论著。目前学界对于东晋服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学与文化学领域。第二,概述建国前后学界对“东晋文人服饰”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提供突破方向。第一章探讨东晋文人的服饰背景与服饰来源。首先,第一节论述了东晋文人服饰所处的时代特征及文化背景,得出了东晋文人服饰具有复杂性、流行性和异变性的特点。政治环境的纷乱不断与人们礼法观念变得淡薄决定了东晋文人服饰的复杂性。同时,门阀士族的绝对话语权也是东晋文人服饰愈加复杂的作用力之一。东晋经济的相对稳定使东晋文人服饰具有流行性的特点,复杂的思想文化决定了东晋文人服饰的异变性,出现崇尚“白色”、以怪异装扮为美和大兴“裸袒之风”等审美态度上的异变。第二节分析东晋文人日常布帛和配饰的来源。东晋文人服饰主要来自于家庭纺织、官俸收入、商业贸易以及亲友的互赠。东晋干宝《搜神记》中记录了多则有关买卖布匹鞋履的志怪小说;《晋诗》《全晋文》亦收录了多则东晋文人在亲友之间互赠皮裘、布帛、如意、麈尾的文学作品。第二章分别讨论了“高门士族文人群体”“寒门、隐士文人群体”以及“僧侣、方士文人群体”三类文人的服饰现状及服饰态度。高门士族文人是东晋文人的主体,他们大多生活优渥,衣食无忧,思想上根植于儒家家学传统,又不同程度地受到南渡北方文人带来的清谈影响,走向“极重服饰”和“极轻服饰”的两种极端。如“披鹤氅羽衣”“执麈尾羽扇”体现出他们重视服饰装扮的态度,而“改冠易巾”“任性裸袒”又挖掘出他们轻视服饰的一面。相比之下,寒门、隐士文人和僧侣、方士文人的衣着要质朴得多,他们以“巾”“褐”为主要日常装扮,经常还会因经济条件而陷入“褴褛茅檐下”境况。僧侣和方士文人由于特殊的宗教信仰,其服饰也体现出了一定宗教特色,僧侣文人以本土化的“袈裟”法服保暖避寒,对于服饰的颜色区分有着严苛的要求。而方士文人不以俗世服装为意,向往登仙后的“金车羽衣”。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东晋文人的服饰现状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东晋文人的各种服饰意识。如丧服制度延续魏晋“缘情制礼”的服饰意识,居丧时的衣服、饮食等方面极尽艰苦的“身丧”孝子难以受到称赞,而礼仪不备却“哀毁骨立”的“心丧”表现受到推崇。同时,东晋文人和思想家对于“名教”与“自然”之争也波延到服饰领域,有对裸袒行为痴迷放纵的“江左八达”,也有对此风严厉批判的名教人士乐广、戴逵等。放达的更进一步便是服妖,东晋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服妖”情节,并与谶纬学说互相印证,其中对“左衽”胡服的批判体现了东晋文人思想中的的夷夏意识。东晋文学作品中还经常出现对女性服饰的制约,这与东晋社会中“女扮男装”“女装男化”以及“男扮女装”等违礼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关系,也反映了时人对礼法、规俗等外在价值藩篱的超越。第四章则探究东晋文人服饰意识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在志怪小说作品中,服饰在东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中经常充当情节的关键线索,裙、巾、襦、帕、履等都可以成为触发重要故事情节的道具。由于服饰渗透到人物品评的方方面面,魏晋文人在“神女赋”等以女性形象为主的作品中,逐渐略写“神女”容貌形体,详写服饰风度,艺术特点显示出从“重形似”到“尚神似”的演变,而这一进程在东晋时期陶渊明的《闲情赋》中基本完成。到南朝时期,文人辞赋作品又热衷于大量描摹女性具体形貌,轮回于“重形似”的演进方向。本文的最后附“东晋文人服饰文学勾陈表”,以衣裳、首服、足服、佩饰四部分制作表格,每一部分以服饰元素为关键词对东晋文学作品和史料进行整理分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6.2;TS941.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援朝;《世说新语笺疏》专名号的误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02期

2 木霁弘;;“过”字虚化的历史考察[J];思想战线;1989年02期

3 张玺;;试析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的特色[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年03期

4 王允亮;;《世说新语笺疏》丛考[J];文学与文化;2012年03期

5 乐闻;;《世说新语笺疏》纠谬[J];读书;1987年11期

6 方北辰;《世说新语笺疏》标点商榷[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7 刘强;;体大虑周,兴寄遥深——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平议[J];名作欣赏;2018年25期

8 曹道衡;;《世说新语笺疏》的特色[J];读书;1984年12期

9 郑学_";;《世说新语·文学篇》札记(三)——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拾遗[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10 张明;;《世说新语笺疏》所载李慈铭批校校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海汐;《世说新语笺疏》的一处标点[N];语言文字周报;2018年

2 韩亚栋;读者追捧“一版一印”[N];深圳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勇;正始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权娥麟;汉魏晋南北朝寓言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张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璐;东晋文人的服饰意识[D];山东大学;2019年

2 张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任梦一;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

4 戴煜婷;论潇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伟;唐前嵇康现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贾晶晶;《晋书·文苑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柳登攀;两晋女性作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琳琳;《世说新语》所见汉末魏晋名士及其心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雅慧;东晋会稽地区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10 韩瑜;魏晋诗歌中哲思的演变[D];华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33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33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0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