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盛唐精神”下孟浩然诗歌创作中的仕隐思想
发布时间:2020-04-30 22:06
【摘要】:“仕”与“隐”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的两种最普遍的状态。“入则兼济天下,出则独善其身”这两种不同的选择,恰好是分析诗人思想的重要参考。孟浩然的思想是十分复杂的,“仕”与“隐”是他生存的两种方式,它们贯穿在孟浩然一生的选择中。然而,大多数研究者在评价“仕”与“隐”这两种行为方式时,总会对它们有所褒贬,把它们看成孟浩然思想中对立的两个方面。或认为,孟浩然身处大唐盛世,作为文人的他理应积极进取、报效国家,沉醉于山水之间是失意之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或把孟浩然看做人格高洁、遗世独立的“清高隐士”。这是因为作此评论者只关注作者本人的经历,而忽略了盛唐时代精神的影响。事实上盛唐精神对于诗人选择人生道路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正是它造成了孟浩然仕隐思想的复杂性。本文将孟浩然放在“盛唐精神”下进行解读,目的不在于对仕或隐孰好孰坏做出评价,而是希望尽可能把孟浩然还原到那个伟大时代,用盛唐人的眼光去进行审视、思考。用一种更开放、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孟浩然的仕隐思想,透过孟浩然的仕隐行为去感悟盛唐那个伟大的时代和盛唐人的精神境界。在我们看来,盛唐人对于人生的追求已经不能用“仕”和“隐”来做简单的判定,他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可以把它叫做“适意”,也可以借用海德格尔的话称之为“诗意栖居”。(“诗意栖居”并非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或所谓现代性意义的当代社会所专有。)孟浩然身上体现了魏晋风度与盛唐时代相遇后在新的道德规范和新的社会生存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一种碰撞与融合,使之最终可能达成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既消解了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又对个体存在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和肯定,每个人都可能以遵从内心声音的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这也许才是真实存在过也是真正意义的“盛唐精神”的体现。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本文编号:2646226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孟修祥;;孟浩然及其诗歌之“清”略议——荆楚诗人论列之一[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宁松夫;;论孟浩然中庸人格精神[J];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由兴波;;孟浩然七言诗艺术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4 董庆晓;;孟浩然研究论文综述——兼论近三十年孟浩然研究之重大突破[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刘怀荣;论盛唐气象的理论渊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6 林继中;;试论盛唐田园诗的心理依据[J];文史哲;1989年04期
,本文编号:2646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46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