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梁晓声90年代以来小说的“欲望书写”

发布时间:2020-05-09 17:08
【摘要】:现实的变革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矛盾,给人们思想带来新的困惑。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出现了道德滑坡和理想缺位,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人性和人生的关注与思考。面对商品经济的诱惑,梁晓声感觉到精神的焦虑与忧患,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为人民而写作,为社会而写作”。梁晓声对人的爱与终极关怀,促使他“写作从人性出发,拷问人的灵魂”,意欲借助文学的力量来唤醒人们沉睡的道德意识和人文关怀。梁晓声坚守人文主义立场,他执着于现实的尖锐的批判,冷静地审度现实的人生,揭露人性的病态、凸显人性的健全。他无论对平民大众人性真善美的颂歌还是对商业时代人性恶的批判,都是从“欲望”这一角度去表现“人性”的,“欲望”成了梁晓声小说创作的一个主要特征。本论文正是从梁晓声小说中所写的“欲望”入手,通过梁晓声对人、欲望、人生流变过程的思考,彰显其对人性与灵魂的拷问以及对底层民众生存困境的忧患意识。本论文主要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前言部分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方面介绍了梁晓声90年代前后的不同创作风格和创作成果,二是对梁晓声作品研究的梳理,三是梁晓声欲望书写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意义,同时对欲望以及欲望书写做了简要的分析与界定,四是论文的研究方法。正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梁晓声小说中欲望书写的原因。本章将从两方面对梁晓声小说中欲望书写的原因进行阐释。一方面是梁晓声童年的缺失性经验,即悲苦的童年经历、精神上的压抑、生活中担负责任的沉重;二是时代背景的影像映射,即物欲横流的社会语境、文化环境等角度加以阐述。第二章分析梁晓声小说中欲望书写的表现形态。本章主要把金钱欲、权力欲和性欲作为表现“人性”的视角,去批判当下社会中欲望膨胀的个体,去反思当下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梁晓声通过展现人物追寻欲望的行为,来揭示欲望的特点与属性,从而得出欲望与人性的矛盾关系,人由于欲望的膨胀而人性丑恶、灵魂堕落。第三章探讨梁晓声小说中欲望书写的审美特色。梁晓声的精神坚守是表现美,追求美,他在表现美的过程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了一个充满真实感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包含了他的愤与忧、喜与悲等复杂而深切的情感和理性。他鞭挞人的丑恶灵魂,从丑中提取美,发现美的存在,呼唤人性真善美的回归。结语部分主要阐释了文学与人复杂的关系。文学即人学,写人就不得不涉及人性,合理的欲望以人性美为依托,严肃文学则为人们提供了美好的精神享受。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化要歌颂温暖也要批判冷漠[J];炎黄纵横;2010年01期

2 韩浩月;;胆小的梁晓声[J];作文与考试;2019年24期

3 江紫娟;;论梁晓声亲情小说中的苦难叙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04期

4 王丽杰;杨树亚;;儿童阅读:构筑“精神上的童年”[J];江苏教育;2016年05期

5 浙江考生;;亲近书籍,拥抱灵魂的芬芳[J];语文月刊;2017年08期

6 ;梁晓声:我坐了趟“民工列车”[J];北方音乐;2006年01期

7 施新佳;魏国岩;;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精神情怀与历史反思[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3期

8 雷晓婉;;家国情怀 令人动容——读梁晓声最新力作《我相信中国的未来》[J];天津社会保险;2016年06期

9 半塘月;;感天动地 家国情怀——读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J];劳动保障世界;2016年28期

10 顾超;;知识分子应有广阔的责任感——著名作家梁晓声访谈录[J];探索与争鸣;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宋晓庚;卢东;;梁晓声和张抗抗小说创作概观[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吕凌云;;以爱为基,教育人生[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9(五)[C];2019年

3 晋仁;;试为名家指迷津——给几位当红作家[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4 吕凌云;;让爱洒满校园的每个角落——基于爱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二)[C];2018年

5 王剑冰;;2008年的散文记忆[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雅婷 崔們昊;理解梁晓声的三个关键词[N];中华读书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陈海波;梁晓声:眼睛望向更多他者[N];光明日报;2019年

3 见习记者 吴安宁 记者 田恬;梁晓声:先掂量作品的社会意义再创作[N];河北日报;2019年

4 栏目主持 舒晋瑜;梁晓声:我比蒲松龄幸运得多[N];中华读书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王烨捷;梁晓声:有多少青春可以被手机消磨[N];中国青年报;2015年

6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雨 整理;梁晓声:给小学生3条课外阅读建议[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桂杰;梁晓声:中国人,,你缺了什么[N];中国青年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一;提供启思是一个作家的使命[N];解放日报;2017年

9 刘小兵;拨动心弦的至美真情[N];河北日报;2017年

10 记者 曹铮;梁晓声:任何形式都不能取代亲子共读[N];河北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鲁弘;知青记忆的不同书写[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起林;中国知青作家论[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娜;论梁晓声90年代以来小说的“欲望书写”[D];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

2 杨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新时期以来的传播与接受[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3 武孟超;梁晓声北大荒知青小说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7年

4 刘锋;梁晓声小说创作阶段论[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年

5 华祺蓉;生存困境叙事[D];安徽大学;2016年

6 朴成日;梁晓声创作风格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7 付秀莹;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梁晓声小说创作中的底层叙事[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黄璐;延续与转变:新世纪以来的知青小说创作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9 寇荣波;梁晓声知青小说创作模式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春辉;典型的过渡性作家与过渡性文本——梁晓声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56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56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7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