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孙康宜的六朝诗歌美学

发布时间:2020-05-09 19:01
【摘要】:中国美学批评家对六朝诗歌的研究褒少贬多,认为六朝诗歌形式呆板、语言靡丽、内容艳情,不合正统。但孙康宜《六朝诗歌概论》中的六朝诗歌却呈现出别样的色彩。她选择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g、庾信等五位诗人,以“描写”和“抒情”作为诗歌论述的两大脉络,确立了六朝诗歌的抒情传统。本文从孙康宜研究的理论背景、描写分析模式、抒情分析模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在肯定孙康宜研究价值的同时,对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孙康宜以陈世骧、高友工等人建立起的海外抒情学派的理论为基础,从西方美学文论中选择“描写”与“表现”两个文学概念对六朝诗歌进行研究。孙康宜立基于海外抒情传统学派所建构的中国美学观,运用西方文论的关键术语,结合六朝诗人仕途多舛的现实境遇,揣摩诗人丰富微妙的内心情感,建构起六朝诗歌以抒情为主导的美学典范。孙康宜运用“描写”模式分析六朝诗歌的美学风格分为两部分。首先,她将描写与诗人政治经历相联系,从诗人政治遭遇的角度论述诗歌描写的特点;其次,孙康宜结合自然审美活动对五位诗人诗歌展开具体的分析,概括陶渊明“经验性的描写模式”、谢灵运“平行并置的描写模式”及鲍照、谢g、庾信“因袭创新的描写模式”。孙康宜在“描写”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展开“抒情”模式的论述。孙康宜从诗歌意象、虚实相生、画面感等方面对五位诗人展开个案研究:陶渊明“个人传记式”的寻找知音;谢灵运在审美瞬间抒发内心情感;鲍照对抒情的极限追求;谢g袖珍画卷中隐藏的浓郁情感;庾信人生转折后引发诗歌抒情的转向。从描写到抒情,孙康宜构建起六朝诗歌以抒情为传统的美学典范。其六朝诗歌美学为当下六朝诗歌的研究开启新的大门。但是,孙康宜忽略六朝玄、佛合流的美学背景及诗歌音律形式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未免偏颇,导致她对具体的诗人及其创作产生误读。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慧;;挪用与质疑,同一与差异:孙康宜汉学实践的嬗变[J];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02期

2 张节末;赵琼琼;;论玄言诗的诗体革命[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9期

3 徐志啸;;异域女学者的独特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张志斌;;魏晋六朝诗歌创作态势分析[J];求索;2008年10期

5 宁一中;段江丽;;跨越中西文学的边界——孙康宜教授访谈录(下)[J];文艺研究;2008年10期

6 张亚新;;汉魏六朝诗概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邬国平;汉魏六朝诗歌新变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10 孙华娟;;于“陈腐”中开出花来——评孙康宜《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4年0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引驰;;何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姚素华;陶谢异同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熊江梅;六朝文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吕红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体观的生成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4 邓心强;魏晋南北朝批评主体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云凤;论海外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56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56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1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