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包天笑小说中“枢纽”时期的都市

发布时间:2020-05-10 13:54
【摘要】:关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文学家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界对“鸳鸯蝴蝶派”的研究并不完全,本论文旨在完善现有的包天笑研究以充实“鸳鸯蝴蝶派”的研究,以及再现“枢纽”时期新旧纠葛的大都会的真情实况。本文从包天笑的小说文本出发,探究他笔下“枢纽”时期都市的特殊性。相对新文学家对宏大叙事的书写,包天笑更乐于从民众日常生活出发,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物或人。包天笑对民众和日常琐碎生活的关注与书写,利于研究者探究大都会中民众面对新旧交杂的日常生活的真实、复杂心理状态。另外,本论文还探究、分析了包天笑所书写的日常生活的都市、物的都市。本论文包含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在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鸳鸯蝴蝶派”等晚清、民国的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由曾经的被遮蔽、被批判的地位转向被发现的地位。与该派相关的作家们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就包括了包天笑。但他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一直不明朗,所以该部分阐述了包天笑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并将包天笑作为“鸳鸯蝴蝶派”的成员进行研究。此外,绪论还明确了包天笑毕生在各方面的成就,如:电影、报刊等,本论文则选择其小说作为研究主体。另外,这个部分还对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正文部分则是分为三章。第一章以包天笑小说中主要呈现的都市日常生活中的物为核心。本论文阐述的物是从衣、食、住、行以及所衍生的生活方式出发,并发现“枢纽”时期的“物”将旧的与新的结合的特点。随着政治的变动,不同以往的新的物品、技术、生活方式闯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而引起了包天笑小说中人物的观念的转变。第二章是以众多“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们持有的民间立场展开对包天笑小说中的人物的研究,并发掘民众的精神在新旧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追溯包天笑这样书写“枢纽”时期都市背后的原由体系,包括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到作家个人的独特观点。结语部分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以及说明,并指出本论文可能对主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雪力;;海岩小说对“鸳鸯蝴蝶派”的承继与新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2 葛文峰;季淑凤;;从译介到创新:鸳鸯蝴蝶派电影的现代性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年02期

3 胡安定;;论鸳鸯蝴蝶派的文学趣味嬗变机制[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6年02期

4 翟悦;;浅析小说《秋海棠》的空间建构[J];牡丹;2017年23期

5 董振泉;;关于鸳鸯蝴蝶派的几个问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1984年01期

6 胡安定;;鸳鸯蝴蝶派的形象谱系与自我认同[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7 刘沙莎;;当文学成为商品——当下通俗文学与鸳鸯蝴蝶派文学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胡安定;;图像中的域外——民初鸳鸯蝴蝶派对西方的译介[J];新文学史料;2011年04期

9 胡安定;;鸳鸯蝴蝶:如何成“派”——论鸳鸯蝴蝶派群体意识的形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郝庆军;;论鸳鸯蝴蝶派的兴起[J];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蕾;;鸳鸯蝴蝶派与中国早期电影[A];影博·影响(2016年第01期 2016年合订本上 总第97期)[C];2016年

2 修文乔;;鸳鸯蝴蝶派与民初通俗小说译介[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3 唐_";;作家需要知识[A];郑振铎纪念集[C];2008年

4 谢晓霞;;论茅盾对鸳鸯蝴蝶派的批评及其意义[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影评人 落木君;是时候刷新对“鸳鸯蝴蝶派”的认识了[N];文汇报;2018年

2 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姚全兴;耍弄花招的碎片化[N];社会科学报;2017年

3 顾农;别具兴味的《半农杂文》[N];中华读书报;2017年

4 曾一果;开拓鸳鸯蝴蝶派研究的新空间[N];苏州日报;2016年

5 ;遮蔽在历史深处的“鸳鸯蝴蝶派”[N];中华读书报;2012年

6 苏州大学文学院 范伯群;“上海学”史家重新评价鸳鸯蝴蝶派[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葛洪才;通俗应“多元”而生[N];中国改革报;2003年

8 罗岗;“摩登”的内与外:如何重新想象“上海”[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袁良骏;给“两个翅膀论”泼点冷水[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栾梅健;“生不逢时”的市民作家[N];文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薛峰;论1910至1930年代“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D];上海大学;2010年

2 王木青;分歧与尺度[D];苏州大学;2008年

3 刘茉琳;论晚清至“五四”的白话文运作[D];暨南大学;2010年

4 鲁毅;夹缝中的抉择[D];山东大学;2012年

5 潘盛;“泪”世界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9年

6 潘盛;“泪”世界的形成——徐枕亚小说创作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慧敏;包天笑小说中“枢纽”时期的都市[D];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

2 黄谦;人性的觉醒与局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代宁;鸳鸯蝴蝶派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4 谢丽巧;论鸳鸯蝴蝶派与砚友社[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晨曦;透析《红杂志》的“红”[D];青岛大学;2011年

6 常丽娟;被遮蔽的另类现代性[D];新疆大学;2011年

7 韦嘉宝;改写理论视角下《礼拜六》中周瘦鹃翻译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胡萱;论《礼拜六》小说创作[D];苏州大学;2008年

9 肖渝;鸳鸯蝴蝶派评价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周晓芬;“俗”与“雅”的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7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57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5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