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天笑小说中“枢纽”时期的都市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雪力;;海岩小说对“鸳鸯蝴蝶派”的承继与新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2 葛文峰;季淑凤;;从译介到创新:鸳鸯蝴蝶派电影的现代性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年02期
3 胡安定;;论鸳鸯蝴蝶派的文学趣味嬗变机制[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6年02期
4 翟悦;;浅析小说《秋海棠》的空间建构[J];牡丹;2017年23期
5 董振泉;;关于鸳鸯蝴蝶派的几个问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1984年01期
6 胡安定;;鸳鸯蝴蝶派的形象谱系与自我认同[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7 刘沙莎;;当文学成为商品——当下通俗文学与鸳鸯蝴蝶派文学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胡安定;;图像中的域外——民初鸳鸯蝴蝶派对西方的译介[J];新文学史料;2011年04期
9 胡安定;;鸳鸯蝴蝶:如何成“派”——论鸳鸯蝴蝶派群体意识的形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郝庆军;;论鸳鸯蝴蝶派的兴起[J];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蕾;;鸳鸯蝴蝶派与中国早期电影[A];影博·影响(2016年第01期 2016年合订本上 总第97期)[C];2016年
2 修文乔;;鸳鸯蝴蝶派与民初通俗小说译介[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3 唐_";;作家需要知识[A];郑振铎纪念集[C];2008年
4 谢晓霞;;论茅盾对鸳鸯蝴蝶派的批评及其意义[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影评人 落木君;是时候刷新对“鸳鸯蝴蝶派”的认识了[N];文汇报;2018年
2 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姚全兴;耍弄花招的碎片化[N];社会科学报;2017年
3 顾农;别具兴味的《半农杂文》[N];中华读书报;2017年
4 曾一果;开拓鸳鸯蝴蝶派研究的新空间[N];苏州日报;2016年
5 ;遮蔽在历史深处的“鸳鸯蝴蝶派”[N];中华读书报;2012年
6 苏州大学文学院 范伯群;“上海学”史家重新评价鸳鸯蝴蝶派[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葛洪才;通俗应“多元”而生[N];中国改革报;2003年
8 罗岗;“摩登”的内与外:如何重新想象“上海”[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袁良骏;给“两个翅膀论”泼点冷水[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栾梅健;“生不逢时”的市民作家[N];文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薛峰;论1910至1930年代“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D];上海大学;2010年
2 王木青;分歧与尺度[D];苏州大学;2008年
3 刘茉琳;论晚清至“五四”的白话文运作[D];暨南大学;2010年
4 鲁毅;夹缝中的抉择[D];山东大学;2012年
5 潘盛;“泪”世界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9年
6 潘盛;“泪”世界的形成——徐枕亚小说创作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慧敏;包天笑小说中“枢纽”时期的都市[D];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
2 黄谦;人性的觉醒与局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代宁;鸳鸯蝴蝶派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4 谢丽巧;论鸳鸯蝴蝶派与砚友社[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晨曦;透析《红杂志》的“红”[D];青岛大学;2011年
6 常丽娟;被遮蔽的另类现代性[D];新疆大学;2011年
7 韦嘉宝;改写理论视角下《礼拜六》中周瘦鹃翻译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胡萱;论《礼拜六》小说创作[D];苏州大学;2008年
9 肖渝;鸳鸯蝴蝶派评价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周晓芬;“俗”与“雅”的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7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57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