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岑参边塞诗的新变

发布时间:2020-05-12 01:47
【摘要】:岑参两次亲身戎旅、深入西域腹地的体验为他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契机。他的诗歌艺术成就颇高,较之传统边塞诗,呈现出新变的态势。文章拟从边塞诗的风格、与乐府传统的关系以及诗歌中的“胡风”文化三个方面对岑参边塞诗新变的原因进行探析。其一,岑参对“雄辞健笔”与“清新词句”的共同标举,促使他的边塞诗具有雄奇浓丽与清新俊逸并存的风格特征,与传统边塞诗风格区别显著。岑参边塞诗中英发、俊逸的五言律诗,也受到了早期山水诗创作风格的影响。其二,岑参通过对乐府传统的继承与突破实现了边塞诗的新变。他摒弃了边塞诗“陈陈相因”的拟乐府传统,突破乐府古题的束缚,几乎不采用乐府古题进行创作,而善于自制新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行体送别诗”,脱胎于乐府,对乐府传统的艺术手法多有融合与创新,通过极具特色的第一人称式的抒情方式与句意复沓反复渲染的手法,开创了边塞诗的全新审美范式。其三,长期的边塞诗生活,使得岑参有机会零距离接触胡地的风俗文化,在诗歌中也出现了大量关于浓郁的异域风情的描写,这是传统边塞诗较少涉及的。岑参打破了传统边塞诗中地名代指、泛指的局面,其边塞诗中的地名多为实指,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个盛大、开阔的西域空间,丰富了边塞诗中的地名,扩充了诗歌容量,使诗歌充满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岑参鲜明的新变意识,探索出一条崭新的边塞诗创作道路,将边塞诗的发展推向顶峰。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达;崔晓杰;;微功一可立,身轻不自怜——论王贞白的边塞诗[J];宜春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2 刘梅兰;;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唐代河西边塞诗歌研究[J];理论界;2017年01期

3 刘梅兰;张全山;;汉匈关系与河西边塞诗[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4 刘梅兰;;唐代河西边塞诗歌历史地理背景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5 李典才;;游牧文化影响下的盛唐边塞诗之诗质[J];青年文学家;2017年02期

6 张微;;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之异同及成因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7年02期

7 郭弘;;论边塞诗中“陇头流水”意象符号的文化内涵[J];丝绸之路;2016年24期

8 张庆;;隋代边塞诗歌的风格及其成因初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9 张庆;;隋代边塞诗歌的精神表现与形成原因[J];许昌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10 关学锐;;中唐大漠孤烟中的一曲婉歌——论李益边塞诗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志;张达能;;同一首诗歌在两种版本中的意境比较[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五)[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林贵鹏 通讯员 程必杰 白云非;战士诗歌,书写戍边情怀[N];解放军报;2010年

2 王瑟;文化建设丰富生活内容[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荣池;让艺术青春与伟大时代同行[N];光明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阎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佘正松;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党琳;论岑参边塞诗的新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2 杨栖;岑参边塞诗研究[D];喀什大学;2019年

3 张欢;陆游边塞诗研究[D];延边大学;2018年

4 沈苏;魏晋南北朝边塞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5 张笑芳;初中语文古代边塞诗德育功能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

6 刘森;唐宋边塞诗对比研究[D];西藏大学;2018年

7 侯光耀;盛唐未入幕诗人的边塞诗创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8 张琼文;中晚唐边塞诗意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9 张燕;论唐诗中的“汉朝情结”[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巍;李益边塞诗歌论稿[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59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59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1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