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汉初妖怪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4 16:51
尽管在过去妖怪作为宗教信仰、官方神学、术数方技、志怪文学的一部分而被研究者们讨论,如今有意识的中国妖怪学也在发展之中,但妖怪观念的概念、内涵的界定等问题尚未在学界取得一致的共识。妖怪观念在先秦至汉初时期实际上分别有两种面相,“反物为妖”与“物怪”。妖怪一词在先秦至汉初时期连用较少,主要是以“妖”字单独出现。“反物之妖”这一观念的核心在于“非常”、“反常”之物,其范畴可囊括天灾、地妖、人乱,而且先秦至汉初文献对“反物之妖”的书写重点始终集中在将其与乱世恶政等人事联系起来,被称为“妖孽”、“妖祥”,这种叙事方式在《左传》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反物之妖”为人所重视的根由来自于妖现象与人事之间被后天建构的因果关系。“物怪”在这一时期的文献中虽称呼繁多,但通过梳理“鬼”、“神”、“魅”、“精”等字词的含义和与这类现象相关的具体用法,仍以“物怪”一词最适合概括这类出没于人迹罕至的山林川泽、具有异常形态特征的现象。物怪现象的诞生来自于人们对难以认知、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秩序的体认,这一点在文献中表现为圣人或博物君子根据物怪的栖身之所和特定形貌来对其进行分类、命名、解释。物怪作为自然秩序的象征而得以被纳入礼乐、祭祀、官僚机构等政治秩序的系统。由于被视作统治的一部分,“物怪”常常与王霸之业、封禅之事联系起来,而为圣王或圣人所御服。从广义上讲,“反物之妖”与“物怪”具有怪异的性质,都是“非常”、“反常”、“超常”之“物”,都可被归在现代学术视野中的“妖怪”的范畴之内。就观念的变迁过程而言,“物怪”的观念相对最早,但“反物为妖”才是先秦至汉初妖怪观念的主流,只有部分具有祸福预兆功能的物怪能够与之并列,得以一同在董仲舒以后作为政治预兆符号进入体系化的官方神学系统。物怪的政治象征内涵少有人知,多被简单看作山林川泽之物,后来在“精气说”等气化宇宙论的影响下日渐精怪化,与少部分“反物之妖”合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被人们畏惧、厌恶、驱除的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6
本文编号:2700494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现代研究视野下的妖怪学与先秦至汉初妖怪观念
一、中日妖怪学研究视野下的妖怪
二、先秦至汉初妖怪观念研究成果
第二章 先秦至汉初妖怪观念的内涵与范畴
一、先秦至汉初“妖”的观念:反物为妖
二、先秦至汉初的物怪观念
第三章 先秦至汉初妖怪观念的作用机制
一、“反物为妖”观念的作用机制
二、先秦至汉初物怪观念的作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峰;;妖怪学研究[J];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06期
2 叶春生;日本的“妖怪学”[J];民俗研究;2004年01期
3 杨充;;日本的“妖怪学”研究述略[J];读书文摘;2015年06期
4 司若兰;;妖怪学视野下的猫妖形象——以《猫苑》《猫乘》为主[J];中国文化论衡;2018年01期
5 吴金桓;;日本现代妖怪学多元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05期
6 隋泽宇;;日本“恶作剧妖怪”产生原因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年20期
7 刘克华;白露;;论信仰文化结构的变迁──以日本动漫《怪化猫》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年03期
8 王鑫;;中国“妖怪学”研究的历史回顾[J];日本学研究;2013年00期
9 翩竹;;“妖怪学”中美人鱼的眼泪[J];意林文汇;2019年08期
10 全京姬;卜琳;;中日两国妖怪文化对比[J];群文天地;201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竹君;先秦至汉初妖怪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刘智杰;想象、秩序与博弈:民间“跟狐”与民众生活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3 职文芳;井上圆了的妖怪学及启蒙思想[D];东华大学;2016年
4 傅鹏宇;论日本的妖怪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00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00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