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谶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对谶纬与笔记小说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谶纬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与文学内涵。以明代笔记小说中的谶纬故事为例,本文从叙事艺术、人物形象以及思想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文章绪论部分对“谶纬”、“笔记小说”的概念及研究文本的范围作了界定,并对笔记小说、谶纬与小说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此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第一章纵向梳理谶纬、历代笔记小说与谶纬的发展。谶纬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兴盛于汉光武时。魏晋至隋唐,遭到官方的禁毁,在民间则以术数的形式流传。宋代,官方力排之,及至元明清时期,谶纬因学者的整理和研究复兴。纵观谶纬的发展与历史遭际,谶纬之学在官方层面呈现出由精神信仰转向学理探究的局面,在民间则因自身的神秘色彩获得民众的信仰而流传下来。各个时期的笔记小说因为谶纬题材的融入,在艺术手法、思想内容上都呈现出其时代特征。谶纬在汉魏笔记小说中表现的特征是对历史事件的单纯记录。唐代,文人“有意为小说”的意识萌芽,在艺术创作上追求文笔华艳,情节婉转动人,具有浓郁文学特点的作品大量出现,此时的谶纬笔记小说也颇具文学色彩。宋元以后,文人理性思辨意识高涨,谶纬笔记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议论色彩,文学色彩较为淡薄。至明代,谶纬有机地融合于笔记小说的文学建构中,并成为后来清代小说构建小说意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章对谶纬在明代笔记小说中存在的不同状态进行分类及分析。论者从载体形式上,将谶纬分为语谶、碑谶、谣谶、诗谶、梦谶;从显现形态上,将谶纬分为感生、异貌、灾异、祥瑞;从活动的方式,将谶纬分为扶箕、风水、占卜、相术、测字、星占。通过上述分类,论者发现谶纬在明代笔记小说中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一是在小说文本中谶纬形式多样、使用多元;二是使用人员体现出平民化的特征;三是谶纬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四是人们对谶纬的认知趋于理性。这些特征的出现是明代城市经济发达后生产方式多元化的表现,也是市民的日常生活进入文学创作的表达。第三章着重分析明代笔记小说中谶纬故事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明代笔记小说谶纬故事的书写中,作者借助谶纬的知识体系和叙事思维,结合笔记小说的文体特征,验证了杨义先生所说的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的结合。谶纬故事的三种结构在书写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叙事特征的演进,以片段为中心表现谶纬主题的结构是谶纬叙述的简短而相对完整的故事范型,代表了叙事文本中最初的简单的以“预言——应验”为基础理路的书写方式;以事件为中心表现谶纬主题的结构相比其他两种更易突出故事的主题,且强调了谶纬这一题材在明代时期已成为作者思想观念的表达这一事实。以人物为中心表现谶纬主题的结构在谶纬故事的书写上相比前两种结构,不仅准确表达了故事的主题,而且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其叙事范式已较成熟。谶纬故事的时空建构中,重在结合“笔记小说”与“谶纬”两者的特征,将历史时间与日常空间相结合以增强具有“史传性质”的笔记小说描写日常生活及普通人物的真实性,模糊时间与梦幻空间相结合则重在突出“谶纬”这一知识体系所具有的的梦幻色彩及奇幻叙事的特征。谶纬故事是文人的书写,人物在文人的笔下各具风彩,但都没有逃脱作者“据见闻实录”的初衷,真实成为他们人物形象描写的统一准则。皇帝形象有笃信谶纬的世代积累型,也有理性的新兴型。术士形象多样且各具特点,成为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主人公,文士形象兼具美好和丑恶,官员则颇具神性,但他们的塑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当了统治者道德宣扬的传声筒。第四章结合谶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意识形态及思想流变,对谶纬在笔记小说中呈现出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谶纬思想由汉代官方确立并获得文人群体的极大关注,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及文化影响延绵至清。其具体呈现形态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唐前官方政治中的“神文主义”与由宋开启的人文思潮下的理性格局。谶纬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神秘色彩从政治视野转向民间术数,与之相应的谶纬笔记小说,则见证了这一思想文化的演变。笔记小说中思想内涵也大体可分为“神文主义”与人文意识,从宋代开掘的人文意识在明代得以延续和深化,开始关注人之命运、人之价值与尊严等问题,这一主题的关注与深化,为其后清代谶纬小说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底蕴。谶纬故事从汉魏发展至明代,文本叙述形态由简单的史录记载到逸闻志怪,最终完成与文学叙述的融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题材。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由神权政治转变为关注个体的人生命运,渗透着对人之命运、人之价值与尊严等问题的思考,两者对其后的清代谶纬小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推进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玄;;晚明笔记小说成书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9年02期
2 安汝杰;;虚中融实——清代笔记小说中少林功夫与少林僧徒的文学想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3 孙小青;;论唐五代笔记小说中杜甫的形象[J];许昌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4 贾灿灿;;宋代平民官员的上行流动——以笔记小说为中心[J];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05期
5 刘永加;;清代笔记小说中的“雷锋”故事[J];风流一代;2018年07期
6 傅开容;;天寒闲读书[J];福建教育;2017年15期
7 李晶;;宋代女性地位研究[J];山西青年;2017年06期
8 马德;;人间无事人[J];山西老年;2017年06期
9 ;新书速递[J];南方文学;2017年05期
10 刘艳娥;;新笔记小说语言特点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4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艳秋;宁欣;;笔记小说中的唐宋都市生活服务业[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2 柯卓英;;唐代笔记小说编撰者略论[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3 俞垣浚;;唐宋变革期死后世界观的变化[A];宋史研究论丛 第11辑[C];2010年
4 万晓高;;鲁迅《社戏》的叙述美学意味分析[A];发挥社会科学作用 促进天津改革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司聃;笔记小说:弥补正史对民间关注有限的缺憾[N];中国青年报;2019年
2 刘佚伦;创意与传统文化:戏剧影视发展的方向之一[N];中国艺术报;2019年
3 田晔;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的内在联系[N];文艺报;2018年
4 赵经纬;醉酒现百态 态态皆传神[N];河北日报;2017年
5 张柱林;江山深意一书写[N];文艺报;2017年
6 陈平原;微篇小说与传统笔记小说[N];文艺报;2007年
7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张春兰;制度·空间·人口·故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8 苏州大学文学院 周瑾锋;冯梦龙笔记小说编纂的“三教”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9 何松;《封氏闻见记》里的茶事[N];云南日报;2018年
10 张稔穰;《阅微草堂笔记》漫议[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正平;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D];复旦大学;2005年
2 黄勇;道教笔记小说宗教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黄建宁;笔记小说俗谚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蔡静波;唐五代笔记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江傲霜;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周瑾捯;唐宋{F,
本文编号:2706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0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