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云与“伤痕文学”
发布时间:2020-06-17 21:17
【摘要】:“文革”结束后,文艺走向了一个前途渺茫的十字路口,在为结束“文革”留下的伤痛这一契机下,“伤痕文学”应运而生,期刊杂志作为高效的介质在编辑的看护下引导舆论。编辑兼评论家李子云依托《上海文学》与文学评论在“伤痕文学”思潮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其筛选刊发“问题小说”的倾向性与在多次争论中的立场可以发现李子云所秉持的文学观念与社会理想。在“伤痕文学”思潮中,话语权力的角逐也从不同方面映射出当时文学演进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矛盾纠葛与相互缠绕的复杂性,将李子云的文学实践活动放置在这一复杂的历史状态中,能够帮助我们穿过文学行进路程中的光滑痕迹探索被覆盖的凹凸不平与徘徊纠葛,直击一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彷徨与坚毅果敢。论文第一章主要着眼于在“伤痕文学”发展之初,李子云对“伤痕文学”的推动作用。“伤痕文学”在“文革”结束后迅速登场,复刊后的《上海文学》也立刻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为“伤痕文学”保驾护航。除了刊发大量的“问题小说”外,《上海文学》也因刊发讨论大批有争议的“问题小说”而备受瞩目。在刊发“问题小说”的过程中,李子云在重压下努力建构相对宽松的期刊舆论,通过设立专栏讨论作品涉及到的议题,使一批“问题小说”不至于在相对单一的论调中丧失继续前行的动力与机遇。第二章主要探讨李子云支持“问题小说”背后隐藏的意图,即重建革命理想的目标。在“伤痕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李子云从理论探索到文学实践都是以这一目标为向导的。从《为文艺正名》的发表到《上海文学》的种种实践;从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乐观憧憬到努力书写令人满意的“四化”新人,李子云都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知识分子在新时期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从而融入到新时代的进程中。基于前两章的分析探讨,第三章主要着眼于挖掘无法重建革命理想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李子云对“伤痕文学”的或多或少的掣肘作用。这主要包括“伤痕文学”自身错位的逻辑基础、《上海文学》在文坛早春时节对“文革”模式的决裂与承接以及李子云自身无力摆脱的自我缠绕的逻辑。“伤痕文学”建立在遥望“五四”精神、以人道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思维方式之上,出现了对社会进程中的一些现代性症候进行“封建性误指”的偏差,简化了“五四”精神的复杂性,使得“问题小说”的发展演变出现了瓶颈;《上海文学》在揭批“四人帮”的背后难以摆脱“文革”运营模式;李子云在对个人合法性和政治性的追求中苦苦挣扎。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伤痕文学”难以为继、李子云重建革命理想的愿望无奈落空都显得不足为怪了。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42
本文编号:2718177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尧;;消失的秋日——悼李子云老师[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4期
2 洁泯;;要有新型的批评风度——兼谈李子云评论集《净化人的心灵》[J];读书;1985年10期
3 白烨;流自心底的涓流——评李子云的小说评论[J];小说评论;1988年02期
4 冯肖华;李子云的评论[J];文学自由谈;1990年02期
5 小茶官;;李子云走了,批评还在[J];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26期
6 杨扬;;热爱高尚而纯洁的事业——怀念李子云先生[J];长城;2011年03期
7 沈芸;;两代人的“战争”与和平——回忆李子云阿姨[J];上海采风;2012年02期
8 王雪瑛;;李子云:岁月风雨冲刷后的清明[J];新民周刊;2012年40期
9 杨扬;;我曾见过这样的风景——关于李子云老师[J];南方文坛;2007年02期
10 蔡翔;;到死未消兰气息[J];书城;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扬;;我曾见过这样的风景——关于李子云老师[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3)[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我们的独家报道[N];文学报;2009年
2 李子云;治阳痿验方[N];民族医药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孔江云;李子云与“伤痕文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18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18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