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斌小说创作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接受
发布时间:2020-07-11 13:16
【摘要】:徐小斌是我国当代文坛中一位极具个性的女作家,她的特立独行使她曾长时间被排斥在主流社会话语之外,但她始终不改对人性挖掘和精神探索的初心。其代表作《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曾受到美国心理分析大师诺曼·霍兰德的关注,并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分析小说。此外,徐小斌的部分作品被译成了英、法、德、意、日等十余国文字,在海外发行。在创作上,徐小斌兼容并包,风格多样,形式新颖且富于变化,她十分善于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学及其理论,其作品不仅意蕴深刻,艺术精湛,更是反映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受西方心理学影响的创作现实。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伴随着中国的两次“弗洛伊德热”,对我们国内的心理学和人文科学都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中分化而来,以集体潜意识为轴心,是一种深度心理学或心灵塑造学。无论是徐小斌本人的言论,还是具体的文本创作,都能体现出她与荣格极其相似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早在1998年出版的《徐小斌文集:折梦》中,徐小斌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角色冲突》一文,便从正面阐释了荣格分析心理学中原型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肯定了其权威性。而在2016年再版的徐小斌散文集《生如夏花》中,此文又一次被收录其中,时隔近二十年,足以见得荣格分析心理学对徐小斌写作的特殊影响及意义。有关这点,徐小斌也曾在《炼狱之门》、《生于北京》、《不一样的烟火》等文中有不同程度的提及,由于她自己研究过许多的案例,故至始至终都认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是完全成立的。在《我的逃离就是永生》中,徐小斌也提及了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它成为了徐小斌顺利出逃外部世界的秘密武器,陪伴着她度过了许多艰难困苦的岁月。实质上,荣格分析心理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集体潜意识”的提出,它植根于人类或种族的历史经验之中,是人类几百万年发展演化过程中的精神沉淀物,是人类代代相传下来的原始痕迹。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最大的不同。不论是“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又或是“人格面具”与“阴影”,它们均构成了荣格原型理论的主要内容。徐小斌既已表现出对这些原型的强烈赞同,我们就充分有理由去进一步系统挖掘荣格分析心理学对徐小斌小说创作所形成的影响。本论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概述论题的研究现状与选题的意义,较为清晰地梳理了国内相关的研究情况,且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为后文的论述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分六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分析徐小斌接受荣格分析心理学影响的缘由,即接受的基础,主要由梦幻交织的生命体验和激荡灵魂的阅读标准两方面构成。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在徐小斌对荣格分析心理学文艺观认同的基础上,以徐小斌的小说创作为例,分别从小说的主题思想、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及艺术追求四个角度进行切入,力图对接受过程中二者的融合与转化情况予以尽可能细致的分析。第六章主要探讨徐小斌对荣格分析心理学接受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审美习惯等不同,徐小斌难免会在有意或无意间根据自身的喜好与需求,对荣格分析心理学进行筛选、变形,甚至是改造或创新,从而出现了不符合荣式理论的文本理解,而这些都或多或少的造成了接受过程中的局限性。这具体表现在对阴影魅力的过度强调和原始心象的简单呈现两个方面。第二章至第六章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这是影响的实质所在。第三部分是结语,是全文的总结与升华部分,主要概括作家徐小斌在这一接受过程中的典型意义。相信在分析心理学的持续影响下,作家徐小斌一定会在未来创作出更多新鲜且耐人寻味的作品。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42
本文编号:2750453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春兰;;潜意识场景的智性表达:——解读徐小斌小说的梦境密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樊星;;当今女性文学与神秘主义[J];学术月刊;2009年08期
3 赵书霞;刘立国;;荣格的情结理论及其对情结概念使用的修正[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庄爱华;陈夫龙;;游走于现实和梦幻之间的心灵之旅——评徐小斌的小说《双鱼星座》[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方维保;张家平;;死本能的体验与审视——“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新时期小说的主题形态研究”之一[J];文学前沿;2007年00期
6 刘世文;付飞亮;;文学艺术的本质: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论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顾艳;;穿梭在女性、历史、宗教之中——徐小斌印象[J];作品;2006年04期
8 孟晓云;;真正的美丽是历尽沧桑——访女作家徐小斌[J];伴侣(B版);2003年09期
9 赵树勤;当代女性文学与精神分析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赵树勤;当代女性书写与现代绘画色彩美学[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2750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50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