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1979-1989)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1 10:43
【摘要】:《清明》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创办的文学期刊,也是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实验场地之一,积极参与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写作潮流,促进了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作为安徽本土最具权威的大型纯文学期刊,它是安徽当代文学的风向标,引领了省内文学创作和艺术探索的文艺潮流。它与新时期以来我国当代文学一同成长,是当代文学地域化的重要见证者,同时参与了安徽地区文学的建构,是当代中国文学进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从全国范围来看,它是新时期内陆地区文学期刊发展的一个缩影,以原生态的方式记录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过程。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清明》(1979-1989)的整体研究,还原期刊的发展史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学史。论文主要采取搜集整理史料、文本细读的方式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清明》,并阐释了选择1979-1989年为研究段的原因、该选题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意义及写作思路。第一章梳理《清明》的新时期。《清明》创刊于新时期初期较为宽松的文学环境中,它的诞生无疑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创刊号确立了刊物“文艺种类齐全、小说为主阵”的基本格局,“中篇小说”不仅是其主推栏目,也成为其日后坚持的编辑风格。80年代末,当《清明》期刊的经济危机初显时,编辑部一方面通过调整定价、缩减版面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面开始与企业合作。第二章探究新时期《清明》的文学面向。栏目是刊物发文的窗口,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对刊物整体结构而言至关重要。新时期《清明》以小说为主阵,兼及诗歌、散文、评论等文学体裁,本章主要透过“小说栏目”、“诗歌栏目”、“散文栏目”、“理论栏目”的更迭情况,来探讨新时期《清明》发文比重、选稿倾向及审美风格的变化。第三章分析《清明》对于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参与情况。80年代文学思潮此起彼伏,编辑部对于这些思潮的取舍,可以看出其发文倾向与办刊特色,凸显了刊物的个体风格和审美倾向。在办刊实践中,《清明》较为重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这也体现出《清明》重视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坚持“直面现实、反映生活”的发文立场。第四章阐述《清明》与新时期安徽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清明》是皖籍作家发文的重要园地,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文化皖军,推出了新时期安徽文学的新生力量;其举办的文学会议以及设置的文学奖项,丰富了新时期安徽地域文学,推动了本土乃至全国范围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潮的发展。可以说,《清明》的发展史亦是新时期以来安徽文学史的简写本。《清明》作为新时期文学期刊的一个生态样本,透视着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它对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坚守,对安徽文学场域的构建,构成了这一地域期刊的研究价值。梳理《清明》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期刊研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窥探新时期的文学生态。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7
本文编号:2750295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秀明;;批评与史料如何互动[J];文艺研究;2017年12期
2 陈国恩;;当代文学史料学及其应用的几个问题[J];中国文学研究;2017年04期
3 李小凡;;论新媒体时代文学期刊的发展——基于《收获》《小说月报》微信公众号的案例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4 吴秀明;章涛;;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历史源流与现实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5 黄发有;;文学期刊与当代文学环境[J];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6 李遇春;;文学史前史的建构——关于“编辑与八十年代文学”的思考[J];文艺争鸣;2013年06期
7 吴秀明;章涛;;当代文学文献史料研究的历史困境与主要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陈洁;;我国原创文学网站运营模式发展策略研究[J];出版广角;2012年10期
9 吴秀明;;史料学:当代文学研究面临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02期
10 单小曦;;当代数字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方式变革[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程雁;《钟山》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王堆;《当代》(1979-1989)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3 武抒祖;风风雨雨海上花[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0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50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