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诗人玉屑》论宋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1 22:27
【摘要】:《诗人玉屑》是南宋末年魏庆之编选的一部诗话总集。郭绍虞先生认为《诗人玉屑》前十一卷的编排分门借鉴了《诗话总龟》,但在《诗人玉屑》前十一卷的四十四门中仅有四门的名称与《诗话总龟》相同,而且在这四门下,两书相同的材料极少,旨趣完全不同,所以《诗人玉屑》借鉴《诗话总龟》的可能性很小。《诗人玉屑》编排的特点是:1.重视诗学理论,其分门体现了较为完整的诗学体系。2.分门中的条目内容全面、细致。编排的不足之处是:1.门目设置繁冗,卷二的“诗评”一门没有设置的必要。2.条目归类不严谨,有的条目内容与其所属门目不相符。在引书方面,《诗人玉屑》重视收录以理论为主、摆脱记叙闲谈轶事的诗话。《诗人玉屑》还大量收录了诗格著作里的内容,诗格在宋代的评价并不高,但对于重诗法的《诗人玉屑》来说,诗格中的格法有一定参考意义。《诗人玉屑》对宋诗创作方法作了系统的总结。首先,是诗歌入门学习方面,在学习对象的选择上既要学古,又要遍参;在学习态度上,要秉持“取法乎上”和勤读多为的准则;在学习方法上,要重视法度,然后悟入。其次,《诗人玉屑》总结了诗歌创作的具体技巧:1.诗歌命意:要在整体上意脉贯通,作意要含蓄,立意要新巧;2.造语:学习前人的造语方法,在古人的创作基础上推陈出新;3.下字:运用词类活用、巧用虚字等方式;4.用事:用其事而隐其语或反其意而用之;5.属对和托物都要以新颖为上。第三、《诗人玉屑》总结了宋人的沿袭观和诗歌创新方法:先继承前人诗歌中的精华,再即旧为新,即旧为新的具体方法是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第四、《诗人玉屑》推崇含蓄自然、平淡闲适、天然奇趣的宋诗创作风格。《诗人玉屑》对宋代诗人的品藻方式大致可以分为诗人创作分析、记诗人诗歌本事、摘句点评等三种形式,其中摘句点评占据大量篇幅。在北宋诗人创作分析方面,根据书中选录的内容可得出四点结论:1.西昆体流弊是因为选择了李商隐诗歌中的短处学习。2.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是宋诗的开辟新声者。3.苏轼诗歌创作的特色是“摆落陈言,变化莫测”。4.黄庭坚诗歌创作的特点是求奇求新。在南宋诗人的选录上,魏庆之选录了大量的江湖诗人,体现出江湖诗人在南宋末年诗坛的活跃。出于乡土情谊和材料获得的限制,魏庆之也选录了大量闽人,在对南宋诗人创作分析中,体现了南宋诗坛中最重要的诗歌发展倾向是对江西诗派的继承与反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东波;;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正中元年(1324)跋刊本《诗人玉屑》考论——兼论《诗人玉屑》在日本的流传[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2 胡王骏雄;;意外无穷:《诗人玉屑》及其“命意”说[J];鸡西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3 王晓杰;;从《诗人玉屑》看魏庆之的宋代诗歌创作观[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年03期

4 唐玲;;《诗人玉屑》编刻讹误举隅[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年01期

5 管雯;;论《诗人玉屑》的诗识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6 张高评;;《诗人玉屑》论言用不言名——不犯正位与创意诗思[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叶当前;曹旭;;论宋代诗话汇编的三种编排体例[J];江淮论坛;2009年05期

8 管雯;;论《诗人玉屑》的汇编方法[J];九江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邹自振;;魏庆之与《诗人玉屑》[J];福建乡土;2007年01期

10 叶当前;论三大宋代诗话总集的诗学思想——《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的诗学思想比较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韩立平;南宋中兴诗坛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殷海卫;《苕溪渔隐丛话》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段宗社;中国诗法论[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晓音;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2 黎家延;《诗人玉屑》的唐诗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玉雪;魏庆之《诗人玉屑》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4 袁明青;《诗人玉屑》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轶高;《诗人玉屑》诗歌评论用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李悦;《诗人玉屑》之诗法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叶当前;论三大宋编宋诗话[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51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51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6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