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中土菩提达摩叙事文本考论

发布时间:2020-07-11 22:06
【摘要】: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重要人物,在禅宗乃至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土文本对他的叙事,奠定了禅宗史书写的基调。《洛阳伽蓝记》中的达摩,只是一个游历中土、赞叹寺庙华美的波斯僧人,在宗教叙事文本中,从寥寥数语到详细撰述,他逐渐从一个抽象的胡僧变成具有“一苇渡江”、“只履归西”等广大神通的禅宗初祖。这个形象变化的过程是十分缓慢又有迹可循的,本文希望通过对各类中土叙事文本的比对,探寻达摩形象变化的具体过程。对达摩的认识,也不能仅停留在禅宗初祖的印象,而是需要抽丝剥茧,在理顺其形象变化过程的基础上,了解其形成的宗教背景、菩提达摩和达摩多罗被混淆日久的问题,以及达摩来华的具体时间和路线,探索中土叙事文本中达摩到达中土后经历的各个人生阶段。只有深入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在宏观的宗教背景之下,理解一个人物被不同叙事文本初步塑造、逐步改造直至脱胎换骨的过程。达摩来华的时间,学界有三种主流观点,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依据文献的不同,故而在文本研究中对文献真伪的辨别十分重要。宗教文本中的叙事为书写达摩的事迹奠定了严肃而神圣的基调。不过,这种基调在后来的文人叙事文本和说唱叙事文本中,又被质疑甚至摧毁。文人惯戏谑调笑达摩,民间故事使达摩的形象近乎于神,这都丧失了宗教叙事文本中的严肃意味。不过,正是由于这些文本的多样化,加上释徒本身在书写达摩时想象的各种事迹,使得达摩的形象不再单调,对达摩的叙事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达摩之中土叙事文本,在不同方向上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情节叠加,需要从西方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其叙事情节的流变、叙事方法的运用以及叙事结构的构建与改变。对达摩的叙事在中国佛教及一些民间宗教的文本中时常出现,并因叙事者的不同使得文本产生巨大差异。因此,对其叙事者、叙事源流及叙事发展、叙事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分析达摩这个人物,更能借这个人物反观叙事之人所处的时代、宗教背景和对达摩形象的改写动机等等。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乃宏;;二祖庙《菩提达摩碑》碑文复原及考释[J];文物春秋;2012年03期

2 谢继胜;;伏虎罗汉、行脚僧、宝胜如来与达摩多罗——11至13世纪中国多民族美术关系史个案分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01期

3 邱高兴;;菩提达摩形象的建构[J];佛学研究;2008年00期

4 肖晓军;;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收入结构的分解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张海沙;;对达摩西来意旨追问的禅文化意义[J];法音;2008年08期

6 许永生;;菩提达摩与中国禅宗文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7 方广

本文编号:2750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50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9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