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清代“水浒”说唱分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03:39
【摘要】:清代是“水浒”故事持续传播,以及百回本《水浒传》实现经典化的历史时期。在该时期内,多种艺术体式参与到重述故事和传播经典的活动中,“水浒”说唱就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以往,学界更关注生成、传播于百回本《水浒传》之前的说唱作品,因为它们参与了小说的“成书”过程,被视作反映故事演化和“终极文本”形成历史的关键坐标。至于生成、传播于百回本《水浒传》以后的说唱作品,则很少受到关注,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其视作百回本“影响”下的产物,在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等方面,没有多少值得关注的成分。站在百回本的角度去审视后世的改编作品,这当然是合理的,也有助于强化百回本的“经典形象”,但它不应该是我们唯一的考察“姿态”——生成、传播于百回本以后的作品,尽管大多以小说为“蓝本”,亦步亦趋地敷演故事,一个又一个矮小而模糊的身影,掩藏在小说巨大的“光晕”中,但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应当受到关注,并得到较为深入的考察与分析。更为重要的是,说唱归根到底是与小说不同的另外一种“文体”。尽管与小说分享着相同、相近的“故事素材库”和“生产—传播语境”,但说唱有自己的艺术传统和表现成规。从“案头”到“场上”,即便是再懒惰的改编者,也必须对原有的“案头”故事进行不同方面(结构、人物、情节、时间、空间等)、不同程度的调整,以适应“场上”表演的需要。这一重要的文艺现象,不应因我们习惯性的以百回本为绝对中心的“话语霸权”而被遮蔽掉。故本文以鼓词、弹词、子弟书为代表,分别从体式、体性、叙事的角度切入,考察它们在重述、再造“水浒”故事时所表现出的一般规律和个性特征。除绪论外,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三种文体的体式特征,主要从篇幅结构、句式、用韵等方面切入,考察其“同而不同”的体式形态。第二章分析三种文体的体性特征,着力点在各体式在“雅”与“俗”的天平两极的偏移落点。第三章转而从叙事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叙事重心、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三方面考察“水浒”说唱的叙事特点。最后,附录对“水浒”说唱文本保存的情况概述,借助综合性和专科性书目,尽力搜罗,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完备可靠的“数据库”。总体说来,清代“水浒”鼓词数量众多,流播广泛,题材类型丰富,现存流行的文本多以“一体式”的纯韵体短篇为主,偏好英雄传奇故事,善于使用俚俗浅白的语言,对人物进行“市井化”处理,艺术气质整体上偏向“轻俗”。清代“水浒”弹词韵散相间,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特征,更偏爱那些儿女英雄故事,强烈的主观意识融入创作中,使文本极具抒情性,人物更加“人情化”,语言受到昆曲的影响,在整体风貌上呈现“典雅”的特点。清代“水浒”子弟书则倾向于书写世态人情,通过“景语化”和“心语化”的艺术处理,使文章变得雅俗兼备,人物则趋于“多样化”。至于叙事结构,三者都对“水浒”故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通常以民间文艺惯用的增、删、改三种方式为基础。与小说、戏曲相比,“水浒”说唱的叙事逻辑更“接地气”,也更能够生动体现民间智慧。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赵毓龙;胡胜;;重人情而轻神魔:论“西游”子弟书的叙事倾向[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2 纪德君;;《水浒传》与说唱词话之关系新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袁冬梅;;论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说与唱的结合[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09期

4 高日晖;;论清代说唱艺术中的《水浒传》——以子弟书和扬州评话为例[J];学术交流;2006年01期

5 杨子华;《水浒》与宋元杭州的说唱艺术[J];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莉;“水浒”评话(评书)与说话传统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2 舒媛媛;水浒故事之流变与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郭冰;明清时期“水浒”接受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解玉琳;《水浒》评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单南;论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地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小娜;明清时期《水浒传》传播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52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52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4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