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之前延安文学生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06:04
【摘要】:本论文选取了一九三八到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延安最重要的两大文学社团——文抗延安分会与鲁艺文学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刊物、社团活动,如《谷雨》、《草叶》、文艺月会等,来管窥延安前期文学生态的生成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延安文学的发展面貌。论文第一部分梳理了延安前期文学生态的生成,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来展开:一是文抗虚实相生的创建过程与鲁艺前后相异的办学定位;二是文抗与鲁艺的对立及寻求团结努力的失败;三是以鲁艺和文抗关系为中心的延安早期延安文学面貌。第二部分考察文抗、鲁艺的文学活动和延安整体社会政治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有关延安前期文学的整体方向、文学题材和审美风格。对外,鲁艺与文抗作家为顺应战争对文艺的期许,付出了种种努力,但因为主观上的精英主义积习与个性主义思维,以及客观方面延安缺少统一的文化政策,文抗与鲁艺的活动均程度不同地与延安战争语境产生了冲突。在内,双方因为深层次的观念分歧,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上爆发了激烈的论争,决定着延安前期文学创作的诸多特点。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延安早期文学生态发展趋向。在一九四二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上,毛泽东要求文艺和文艺家必须无条件地为工农兵服务,并且对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作了结论性的规定,鲁艺、文抗作家纷纷向政治归化。随后,在揭批王实味的过程中,文抗内部分裂,直至因下乡而解散。至此,文抗与鲁艺的矛盾,与延安语境的冲突不复存在。论文通过考察延安早期文学生态,展现《讲话》之前延安文学生成的方式和特点。一九三八到一九四二年间的延安,文学社团的成立、兴衰等,不只是文化人自身的事务,同时还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党的文化政策、战争环境等。论文以鲁艺与文抗为切入点,来展现战争、文艺政策、宗派主义及文学刊物等多重因素是如何左右延安前期文学面貌的,并且在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延安后期工农兵文学、五十年代当代文学的传承流变中来理解延安前期的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760521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赵卫东;;延安文人的宗派主义问题考论——以鲁艺和文抗为中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03期
2 秦林芳;;从“同路”到“分道”——延安时期的丁玲与萧军[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3 袁盛勇;;延安文学观念中的文学与政治[J];文艺争鸣;2009年05期
4 程鸿彬;;延安1938—1942:“都市惯性”支配下的文学生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1期
5 程鸿彬;;延安“文抗”创建始末以及相关问题[J];新文学史料;2008年04期
6 李杨;当代文学史写作:原则、方法与可能性──从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谈起[J];文学评论;2000年03期
7 吴松青;;论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8 赵浩生;;周扬笑谈历史功过[J];新文学史料;1979年02期
本文编号:2760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60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