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象意象作为中国传统诗歌题材中重要的一环,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屡见不鲜,因为风、霜、雨、雪、雾、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可以辅助诗人抒发自身的情感,增强诗歌的艺术特质。在先秦至南朝之前的漫长时间里,独立的气象类咏物诗一直都未出现,但它们时时散见于各种文学作品中,为南朝气象类咏物诗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南朝时期咏物诗大量创作,其中气象诗的数量众多。据笔者统计,南朝气象诗达一百三十余首。南朝诗人在气象诗的创作上具有极高的表现能力,艺术手法纯熟、诗歌语言生动、刻画情景逼真、其诗歌艺术影响深远。接续南朝气象诗的显著特点,初唐的气象诗也表现出重形、重情的一面,唐代的诗歌艺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诗歌盛况由此拉开帷幕。本文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南史》为基本文献,通过整理其中的气象诗,理清了先秦至南朝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气象诗的创作技法、形成原因以及对初唐气象诗的影响,探究气象诗在诗歌史上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探寻南朝气象诗的发展源头。首先,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的气象诗进行收集和研读,分别概述其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间的发展状况;详细整理出南朝在宋、齐、梁、陈四代间的气象诗篇目,并对其中的气象意象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利用数据统计的方式将气象诗与山水诗、咏物诗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概述气象诗在形成发展中的情况。第二部分南朝气象诗的创作技法和艺术形式的美感分析。通过对南朝气象诗的文本阅读,发现南朝诗人在气象诗中大量使用各种创作技法,笔者详细列举了拟人、感官、夸张、对比等创作技法在气象诗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在南朝诗人们细致观察、重形似的刻画下形成的独特艺术风貌。第三部分对南朝气象诗大量出现的原因进行探究。主要从自然、政治、人文三个因素来进行论述,依托于《南史》、《全梁文》、《全陈文》、《文心雕龙》等文献资料,联系气象诗题材的独特性,探究气象诗在产生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第四部分探析南朝气象诗对初唐气象诗的影响。通过对初唐气象诗和诗人诗歌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初唐气象诗歌所受南朝气象诗的影响:其一,拓展了初唐咏物诗的写作题材;其二,发展了气象诗的艺术技巧;其三,丰富了初唐气象诗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内蕴。南朝与前代不同,文人们开始对气象现象进行了审美的观察,细致的描写,创作出大量以气象意象为主的咏物诗。这对后世在气象题材的选择、精美的诗化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南朝气象诗的艺术美感的分析以及南朝诗人形成气象审美的原因探究可以加深我们对气象文学的价值认识,并且一定程度上深化对南朝文学现象、诗歌题材等方面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修文;咏物诗四首[J];企业文化;2000年08期
2 ;张祥茂咏物小诗10首[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2年06期
3 王月梅;咏物感怀[J];思维与智慧;2003年12期
4 于志鹏;中国古代咏物诗概念界说[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谭加琳;咏物感怀[J];思维与智慧;2004年05期
6 张大勇 ,张跃红 ,彭岩 ,彭乡荣;咏物篇[J];建筑工人;2005年06期
7 谭加琳;咏物小诗[J];思维与智慧;2005年11期
8 周宗佑;咏物[J];思维与智慧;2005年03期
9 闫品芹;;咏物短歌[J];思维与智慧;2006年12期
10 杨彦冰;;试论咏物诗的艺术表现[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陆永品;;辛弃疾的咏物寓言词[A];首届辛弃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2 耿文福;;是散文还是散文诗——兼看《绝版的周庄》人文精神的悄然渗透[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春卉;;诗歌的比兴寄托、语言的潜显理论及其他——从杜甫的咏物诗谈起[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邓楚栋;咏物诗如何提炼主题[N];咸宁日报;2005年
2 何镇邦;诗情与哲理相交融[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李中锋;情到深处皆为诗[N];张掖日报;2006年
4 顾小英;兰草情愫 伟人风范[N];文艺报;2006年
本文编号:
2770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70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