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版本的《帕尔哈德与希琳》形象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6 18:36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古丝绸之路上的人文、贸易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文学艺术进行影响对比,对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爱情题材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探讨主流文学对少数民族的影响。爱情是人类最伟大和永恒的感情之一,我们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找到共同之处。而殉情这一爱情现象,已成为世界文学中非常普遍的一个母题。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为爱情而努力,甚至为了爱情不顾自己的性命,在地球的任何一个民族中间,都容易引起同情和共鸣。爱情叙事诗《帕尔哈德与希琳》的三个版本讲述的是传说中中国青年帕尔哈德沿丝绸之路进行的各种活动,即从帕尔哈德的出生、与希琳坠入爱河,到他前往希腊山洞拜见哲学家苏格拉底,向其请教知识的历程;他在宝镜中看到,面临干旱威胁的亚美尼亚人民正在开山凿石修运河,非常艰难,他毫不犹豫地立即前去帮助他们修建运河。这一系列情节表明,帕尔哈德是一个崇尚知识、乐于助人、聪明勇敢的青年。在帕尔哈德的身上凝聚着中国人求知欲强、珍惜友谊、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分析《帕尔哈德与希琳》的故事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以及主流文学对《帕尔哈德与希琳》的影响,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主要分析丝绸之路文学的发展、主流文学对各民族文学的影响,即形成了同一个爱情悲剧母题,具体体现在《帕尔哈德与希琳》爱情叙事诗的再次创作,并对塔吉克、乌兹别克和维吾尔文学中的《帕尔哈德与希琳》在情节、形象、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展现主人公在三个不同版本的形象差异性。结论部分主要对中华各民族文学共有的文学题材进行深入研究,指出《帕尔哈德与希琳》对当代在教育、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9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喻忠杰;;古代丝绸之路文学概述[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2 吕莉;;论纳沃伊《法尔哈德和希琳》中为爱迷狂的人[J];文学教育(上);2014年03期
3 封兴中;;维吾尔叙事长诗《法尔哈德与希琳》叙事学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宋l氳
本文编号:2771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7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