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于坚的诗学观

发布时间:2020-08-07 04:16
【摘要】:于坚是当代中国第三代诗的代表性诗人,他不仅有数量丰富的优秀诗歌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建基于其创作实践之上的诗歌观念,作为一个既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又有着自觉的理论意识的诗人,其诗学思想值得关注。于坚诗论丰富而又分散,本文力图统合他的诗歌文本与论诗文字,对其诗学观念试加提炼评析,力图作出较为系统、完整的阐释。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于坚的诗学观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研究于坚对于诗歌书写场域的探讨。于坚认为以指向“远方”为宗旨的诸种非生活写作都远离了“大地”,从而导致诗歌与人的生活、生存体验的疏离。为使诗歌抵达隐藏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之下的个人心灵领域,于坚倡导返回日常生活。于坚认为,日常生活真实、形而下,故而返回日常生活,即蕴含着正因为生活如此,我们才要生活的朴素信念,日常生活由此显现了诗意。第二章主要研究于坚回到现场的诗学主张。于坚认为非生活、乌托邦式的写作注目于彼时彼地的精神飞地,却惯常漠视伸手可即的当下。于坚主张通过细节、视觉和具象,逃离乌托邦式的大词与“大诗”,回到现场,回归形而下的真实性存在。第三章主要研究于坚拒绝隐喻的主张。于坚认为汉诗具有隐喻本质,从而导致本真的“失语”与“缺席”,因此提出拒绝隐喻的主张。于坚的拒绝隐喻具有鲜明的论辩性质,且历经从“拒绝隐喻”到“从隐喻后退”的发展过程。拒绝隐喻这一主张本身的复杂性带来了理解上的简单化甚至偏差,需要回到历史语境细加辨析。从“拒绝”到“后退”,均旨在消解隐喻负载的历史文化意义,使事物和存在如其所是地现身和敞开。第四章主要研究于坚口语成诗的主张。诗歌是语言艺术,与返回日常生活的书写场域相呼应,于坚旗帜鲜明地主张口语入诗。于坚认为口语方言因其直接性、原生态而与生活、生命有着本然的联系,但于坚反复强调口语方言本身并不就是诗,使口语成为口语诗的,是语感。语感是因为诗人的生命灌注而形成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才是诗。因着语感的中介,写什么和怎么写就这样在于坚的诗学中统一起来了。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斐斐;;救赎与异化——论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6期

2 徐凤红;;从《海子的诗》窥探比喻奇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年10期

3 黄德海;;后来者的创造——韩东的诗歌和小说[J];创作评谭;2015年05期

4 李正;;在困顿与失意中行走——海子诗歌孤独性成因探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年01期

5 戴永新;;无边的失落与孤独——海子诗歌《九月》赏析[J];名作欣赏;2014年26期

6 陈林;;海子抒情短诗两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1期

7 柯雷;张晓红;;真实的怀疑:韩东[J];北方论丛;2014年01期

8 陈超;;于坚的诗[J];红岩;2013年01期

9 邓艮;;一匹粗粝、铮亮的砂子——也谈伊沙诗歌的日常与口语[J];山花;2012年16期

10 王巨川;;论新世纪诗歌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J];艺术评论;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霍俊明;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鹏;韩东创作理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聂菲菲;当代经验的当代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3 黄金丹;“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人类的大地—海子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

4 张凯凯;生与死:海子诗歌的精神苦斗[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5 侯知佩;“他们文学社”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连娜;海子的创作心理与诗学观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7 焦志飞;海子与荷尔德林[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8 孙发翔;于坚诗歌论[D];南京大学;2012年

9 杨世伟;论海子的悲剧意识[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10 牛孝英;时代拯救者的悲歌[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83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83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f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