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与表征:当今中国(2008-)大众文化中的“西方性”
发布时间:2020-08-07 04:51
【摘要】:在2008年前后,伴随着“中国崛起”“中国模式”等话语的兴起与全球地缘政治的转变,中国关照“西方”的视角和态度也情随境变。在重新理解“中西”关系的迫切需求下,论文以分析当今中国西方想象与表征为主旨,但跳脱国际学术界现有“西方主义”的理论框架,将其放置在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视野之中。在对中国“西方观”的三种传统(古代、近现代、改革开放三十年)简要梳理的基础上,论文以“理想类型”为工具进入大众文化的场域,以“感觉结构”去把握“西方”想象与表征独特的、暂时的稳定性,由此打开对当今中国社会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的探索。论文分为导论、结语和构成主体论述部分的四个章节。其中,导论介绍国内外学界对“非西方世界”西方观的研究现状,简要地梳理中国“西方观”从古代到近现代时期的历史流变,并介绍论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通过《河殇》与《北京人在纽约》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众文化对于“西方”的建构,为进入“当今”的文化研究提供背景与参照;第二章关注与2010上海世博会相关的文化文本,重点考察中国官方对于“西方”的定位与表征,即一种将“西方性”与“现代性”剥离的策略;第三章讨论《环球时报》与《南方周末》2012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与评论,侧重于这两份新闻媒体围绕“国家至上论”与“市场至上论”对于“西方”话语权的争夺;第四章对《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这四部电影进行文本细读,研究“西方”/“西方人”在“民族灾难叙事”与“当代故事”中承担的意义与功用,解析当今中国在世俗层面对于西方的“理想化”建构;结语在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将前文研究的有关发现放入一个更大的历史文本中进行思考。本文以对大众文化的“个案研究”来探究“当今中国”的“西方想象与表征”的变化,所选择的“案例”力图发挥“理想类型”的作用,既顾及从“电视”到“展览”到“报纸”再到“电影”等不同的媒体形态,又对应从“官方”到“社会”再到“民间”的文化形态;再加上以“2008年”为标志直至今天还在发生变化的时间次序,由此三方面去分析当今中国大众文化中“西方性”的独特面貌与不同层理。论文的研究对象涉及多个领域,因而尝试用跨学科的文化研究的方法来处理。虽然借鉴了展览研究、媒体研究、城市研究和电影研究等多方面的成果,但整体上以文化符号与话语分析为主,力图发掘当今中国对于“西方”想象与表征的多重意涵。论文发现,当今中国对于“西方”的想象与表征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断点;“西方性”的“变”与“不变”,折射出中国始终处于“自己的历史”之内的前行;重建的“西方性”是中国进行下一轮自我重建与国家发展的参照,也将继续跟随中国主体性在新的世界秩序中的进一步确立与扩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7;J905
本文编号:2783512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7;J9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闻迪生;;《环球时报》社评:主流话题与民间表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2 宋法刚;;《一九四二》:“大历史”中的民族血泪和价值追问[J];齐鲁艺苑;2014年02期
3 郭华敏;;浅析《一九四二》中的基督教元素[J];电影文学;2014年02期
4 张延国;;“中国崛起”的民族寓言——电影《中国合伙人》的意识形态建构策略[J];电影文学;2013年24期
5 凌燕;;现实比电影更精彩——《中国合伙人》的意义生产逻辑[J];电影新作;2013年06期
6 陈咏;;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类型化尝试[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7 张慧瑜;李云雷;石一枫;祝东力;王维佳;蒋晖;王磊;朱善杰;崔柯;徐刚;冯巍;李松睿;孙佳山;;在反思“美国梦”中认识中国[J];红旗文稿;2013年17期
8 阿木;;中国梦的形象宣传片[J];工友;2013年07期
9 王爱文;;关于《一九四二》的历史言说[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7期
10 王一川;;时代精神的抽离与变形——从《中国合伙人》看改革时代的文化价值建构[J];当代电影;2013年07期
本文编号:2783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83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