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李娟作品中的“风景”书写

发布时间:2020-08-13 14:58
【摘要】:作为《人民文学》杂志“人民大地·行动者”写作计划推出的写作者,现有对李娟的分析解读很多都是在“非虚构”基础上所展开,然而,除开《冬牧场》一部作品是得到写作计划支持的纯然“非虚构”作品之外,无论是令李娟名声大噪的“羊道”三部曲还是之后的写作,李娟与“非虚构”的外在宣传无直接联系,对生活的观察、疑问和思考才是李娟创作更恒长的内在动机。她的处女作《九篇雪》就是边工作边照顾外婆的间隙中写下的,记录的无非是她和家人的生活往事和她的内心;李娟自己也曾表露过,刻画牧场生活的写作其实远比描写个人内心的写作来得困难,而即便是在被冠以“非虚构”杰作桂冠的“羊道”系列中,也时不时可以窥见李娟抬头仰望浩瀚宇宙的瞬间。她行走、思考于自然之中,浩渺的边地风光启发了长期生活于此的李娟,她的写作扎根于此。对于新疆,李娟的身份是“在”又“不在”的。正因如此,她不为自己设限地游走,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背后的悲欢,而不仅仅把他们视作“哈萨克”、“牧民”等等单薄的符号。在她眼里,这片大地上的景物因为伴随有人的气息而生动,两者相映成趣,缺了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李娟的“风景”;李娟虽称自己生活上倚仗城市,但也未因边地的不发达而流露不满,相反,她时时通过这种相对不发达的生活反观现代化的所谓发达。然而,和仅停留在环保意识层面的声讨不同,李娟所意识到的、所正在思考的更多的是连带被损伤的生命的尊严。“非虚构”写作计划的垂青将李娟推上了中国文坛的前台,使之获得了相当的知名度,但她的作品绝非“非虚构”所能涵盖,李娟作品尚有深广多样的解读空间。对这样一个丰富的李娟,本文拟从“风景”批评视角来深入剖析李娟的写作。“风景”一语本起源于艺术史,是讨论“风景画”这一绘画类别时所使用的术语,后逐渐也应用于美学、文学、园艺学、人文地理学等多学科并各自发展出相交又不全然相同的内涵。柄谷行人认为“风景”是人注视其内面时所产生的,与外部世界无关,而肯尼斯·克拉克在《风景画论》中将“风景”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有如柄谷行人所称的只作为人精神世界象征物的“风景”,也有接近自然主义刻画的事实风景。“风景”的弹性内涵和它位于学科交叉点的特性使得它的应用显示出多学科的背景所带来的活力,相应地,李娟作品不仅是卓越的散文,也是对这世界上最后一支游牧民族的宝贵纪实,隽永的笔触还透露出无处不在的哲思。李娟的作品集文学、人文地理学、哲学的特质于一体,和“风景”的内涵相映衬,李娟的最大魅力在于她笔下的“风景”不仅来自于外部,更来自于她丰富的内心。李娟一直是一个眼里有风景、心里有思绪的作者,李娟魅力之“可持续”,在于她笔下风景不仅来自于外界,更来自于内心,这正与柄谷行人所提出的“风景”乃是“对外界无关心的内面的人凝视自身所产生的”这一点贴合。本文以李娟迄今所有已出版面世的作品为对象,从“风景”角度切入,梳理李娟笔下“风景”的外在样貌、内在质素,并使用“风景”透视李娟的生命哲学。全文分五部分,引言介绍了笔者的研究动机、研究可能性以及李娟创作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从大地、森林、牧场三个方面剖析李娟作品中展现于外的“风景”样貌,第二章分别从“时间”、“空间”、“死亡”三个层次。讨论李娟“风景”的内在质素;而李娟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风景”表达,归根结底在于她特殊的立场。第三章探讨李娟的创作的独特立场,李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她常用温柔的眼光注视着人、景、事、物,她随遇而安,故此她才对她自己所梦寐以求的宁静更加敏感。李娟的写作乃是向内开掘的,外部有限的经历是她源源不断的内心经验的源泉。或许她不会去创作鸿篇巨著也并非文体全能的作家,但是就目前她已出版的作品来看,李娟的写作道路还很长,她还将为读者、为学界展现更加丰富的“风景”——无论是新疆大地上的,还是她个人精神世界中的。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申霞艳;;“为天地立心”之一种——李娟散论[J];文艺争鸣;2012年11期



本文编号:2792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92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6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