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佛教信仰与隋唐五代入冥故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9 12:54
【摘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隋唐五代达到鼎盛发展时期,佛教的因果报应、地狱等观念与中土冥界观念相互碰撞与融合,久而久之演变成流传甚广的中土冥界信仰体系,这在入冥故事中均有体现。通过搜集隋唐五代涌现出来的载有入冥故事的诸多资料,如文史作品、佛教典籍、敦煌文献、碑刻壁画等等,对该历史时期入冥故事文献本身及所见冥界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案分析,有针对性地探讨隋唐五代入冥故事中的佛教因素,以期理清隋唐五代民众生活及信仰的诸多方面。本文以隋唐五代作为时间主轴,以入冥故事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思路,设定相关研究方法,展开如下研究工作:首先,追溯考察佛教传入中国后古代入冥故事的衍生机制和发展演变过程,对原始思维中巫术及先秦诸子生死观、儒道思想交融下的本土生死观以及佛教传入影响下的生死观进行一一梳理,故此了解了隋唐五代入冥故事衍生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继而分析该历史时期冥界信仰的体系架构,对隋唐五代冥界信仰形成宏观把握。其次,在搜集整理隋唐五代文人叙事作品、佛教典籍以及敦煌文书中所见入冥故事的基础上,考究入冥故事题材来源、勘定故事类型划分、归纳总结入冥叙事模式,从文献学角度对隋唐五代入冥故事进行归纳、整理,为展开入冥故事的全面研究奠定基础。再者,通过对隋唐五代入冥故事中的冥界审判进行观照,逐一分析其中的审判对象、审判官吏、冥界律法、审判流程以及冥审结果等,并选取《冥报记》所载典型冥判故事进行个案分析,具体而微地审视佛教影响下的冥判流程及体系,发掘它与现世官府审判的异曲同工之处,继而探究冥判故事在宣扬佛教理论、维护统治阶级地位、引导规范社会风气、教化民众等诸多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意义非凡。最后,选取家喻户晓的目连入冥救母故事为案例,分析隋唐五代入冥故事中所见业报轮回思想。在众多文献资料中,以隋唐五代敦煌文献所载此类故事最为详实,故选取S.2614《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来进行个案分析,在观照目连救母故事的人物设置、地狱惨烈状貌以及所呈现的佛教业报轮回思想的同时,给予世人警醒、劝人向善,达到教化民众、宣扬佛教思想之功用。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948;I206.2
【图文】:

阎罗王,出版公司,净土,台湾


38图 1. P.2003《佛说阎罗王授记四众预修生七往生净土经》卷首51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 3 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年,第 484 页。2尹富《中国地藏信仰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 年,第 195 页。3张总《四川绵阳北山院地藏十王龛像》,《敦煌学辑刊》2008 年第 4 期,第 85 页。4尹富《中国地藏信仰研究》,第 196 页。5图片采自国际敦煌项目网站:https:// idp.bl.uk /,本章图 2-图 6 亦同。

阎罗王,净土,阎罗


图 2. P.2870《绘图本佛说十王经一卷》卷首敦煌文书 P.2003《佛说阎罗王授记四众预修生七往生净土经》1(通常简称《佛说十王经》)中有文字记载人死入冥需要接受冥界十王的审判,而根据人死入冥的时日,顺次经过如下十王处: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太山王、平正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阎罗王俨然不是幽之主,而是与其他九王共同审理地狱,可见其地位之下降。P.2003 卷首为释迦授记图,十王分列两侧,地藏以六菩萨之首示人(图 3),P.2870 亦如是(图 4)。有一点需要指出,P.2870 文书中所绘“第五七日过阎罗王”图画中(图 5),出现了地藏与阎罗同处一屋帐之中,阎罗王位于画面正中,审理入冥之人,地藏则坐于阎罗王右侧,这正是敦煌文书 S.0431《佛说地藏菩萨经》中文字记载地藏与阎罗“共同一处,别床而坐”的详实表现。

阎罗王,隋唐五代,净土,佛教信仰


2003《佛说阎罗王授记四众预修生七往生净土经》以地藏为首的六菩萨像

本文编号:2797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97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d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