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文学中的刘绍棠
发布时间:2020-08-25 08:38
【摘要】:新世纪以来,在程光炜教授等学者的推动下,学界出现了一个“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研究热潮,一些关于80年代文学中的“个案研究”也显示了研究的活力及巨大空间。刘绍棠(1936—1997),是20世纪50年代享誉文坛的“神童作家”,其文学成绩和文学史定位都形成于80年代。本文将有意识地借鉴80年代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通过对刘绍棠80年代的文学作品、理论建树、乡土困境、创作转变和文学诉求的解读与审视,主要思考和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刘绍棠为何在80年代的文学浪潮中跃起又落下,最终归于沉寂;80年代的刘绍棠如何走上“乡土文学”又为何引起争议;刘绍棠的乡土文学为何出现困境以及探索的出路;刘绍棠与80年代文学的疏离体现在哪里。在“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研究范式中重新梳理和思考刘绍棠与80年代文学的关系,本文试图去思考一个作家在特定时期可能伸张的文学空间,进而呈现80年代文学在现有文学史叙述中被遮蔽的一面,并探讨80年代文学所蕴含的一些未曾实现的可能性。论文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以“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研究为维度,阐述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策略。第一章着重解读奠定刘绍棠80年代写作基调的中篇小说《蒲柳人家》,从刘绍棠的文论思想进入文本阐释,重新挖掘《蒲柳人家》丰富的蕴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从《蒲柳人家》的获奖看取这部小说带给作家创作和人生的非凡意义。第二章分析刘绍棠努力于开创乡土文学流派及其引发的论争。首先梳理了刘绍棠在80年代前期提出的乡土文学理论,探究促成理论形成的四个来源。再分析刘绍棠乡土文学理论所引发的争论,从中展现刘绍棠的作家姿态和自我意识。第三章主要探讨刘绍棠在乡土困境中的守持和探索。他坚持完善自己的乡土文学理论,并指导文学创作,与此同时,又进行着创作内部的调整,进行了两次文学转变,但是成效不甚明显。第四章结语部分总结刘绍棠的文学理想与80年代文学相疏离的三大原因。由此,刘绍棠在80年代文学中的面貌已经清晰。
【学位授予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7
本文编号:2803501
【学位授予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志远;;燕赵的豪侠——刘绍棠“运河文学”形象与京剧行当[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05期
2 吕东亮;;干校文学的双璧——《干校六记》和《云梦断忆》的回忆诗学与文化政治[J];江汉论坛;2012年02期
3 汤哲声;;边缘耀眼:中国通俗小说60年[J];文艺争鸣;2011年09期
4 程光炜;杨庆祥;;文学、历史和方法[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3期
5 程光炜;;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J];文艺研究;2008年04期
6 杨庆祥;;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1985年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J];南方文坛;2007年06期
7 程光炜;;诗歌研究的“历史感”[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程光炜;;新世纪文学“建构”所隐含的诸多问题[J];文艺争鸣;2007年02期
9 倪伟;;并无传奇的尴尬[J];读书;2006年11期
10 刘小平;仁义·现代性·欲望——重读王安忆的《小鲍庄》[J];江淮论坛;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2803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0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