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从神话世界到乌托邦—桃花源原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09:41
【摘要】:在西方,乌托邦被认为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追求。在中国,桃花源被誉为东方乌托邦,但它超越了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转而构建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一种共同的审美理想。桃花源的审美理想来自于桃花源神话世界的构建,桃花源原型通过神话世界的构建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进一步由精神世界转化为审美创造,在历代文人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共同的审美理想,形成东方乌托邦或审美的乌托邦。桃花源的神话不是统治者王权象征的神话,是田园的、乡村的,属于农耕文化的神话,因此它歌颂的人物故事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想象。桃花源故事的原型既来自于东晋末年人民筑坞堡自守的现实情况,也有对于“神国”、“小成都”、“都广之野”等一系列神话传说的加工创造。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的创作中,创作了“记”和“诗”两个文本,通过对二者的互文性研究,得出“记”是作者对桃花源的客观描述,“诗”是作者对桃花源的主观设想,二者丰富的内涵使得桃花源神话具有更加深远的研究价值。桃花源神话的构建继承了魏晋以来的游仙传统,在现实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诉诸于幻想,是桃花源记与游仙小说的共同主题;把个体的思想情感与集体的民众的共同追求统一起来,这是桃花源记超越游仙小说的独创之处。第一部分,研究桃花源神话世界的形成。首先从陶渊明的个人经历、接受的儒道思想、社会现实背景和作家的创作个性等多方面来探索桃花源的起源。其次,从《桃花源记并诗》中的主要内容入手,来分析桃花源及文本中的神话世界形成的过程。第二部分,研究陶渊明的神话世界。围绕陶渊明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实践,接受的神话以及对《山海经》的认识,来研究陶渊明在创作中所形成神话世界,以及对桃花源神话构建的影响。第三部分,研究桃花源原型从神话世界到审美世界的转换。首先,从陶渊明的创作思想和个人思想的矛盾出发,来研究桃花源原型从神话世界到精神世界的转换。其次,从历代文人对桃花源原型的隐逸和爱情主题的创作中,来探索桃花源原型从精神世界到审美世界的转换。最后,在与乌托邦的题材、主题、理想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中,得出桃花源是精神上的乌托邦,不是政治理想。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鲁枢元;;古典乌托邦·乌托邦·反乌托邦——读陶渊明札记[J];阅江学刊;2010年04期

2 吴怀东;;论陶渊明隐逸思想之继承与创新[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王松林;;彼“意象”非此“意象”——中西意象论比较[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4 谢有顺;革命、乌托邦与个人生活史——格非《人面桃花》的一种读解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4期

5 毛峰;迷惘的箴言,梦寐的诗篇——试论格非的长篇小说《人面桃花》[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2期

6 孟二冬;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杨丽娟;“原型”概念新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6期

8 徐志啸;“桃花源”=“乌托邦”?[J];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龙慧萍;当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寓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天一;中国古典意象史论[D];西南大学;2012年

3 周黎燕;中国近现代小说的乌托邦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董美男;中西乌托邦文学“可实现性”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崔菲菲;从“江南三部曲”看格非小说的创作新变[D];山东大学;2015年

3 孙南;晚唐桃源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4 马国栋;中国化的乌托邦叙述—本世纪格非(“人面桃花”三部曲)[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洋;荣格原型理论的文化意蕴[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罗云芳;唐宋词中的桃源意象[D];苏州大学;2008年

7 王灵均;儒释道文化光环之下的隐逸诗人[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03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03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7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