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世界到乌托邦—桃花源原型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鲁枢元;;古典乌托邦·乌托邦·反乌托邦——读陶渊明札记[J];阅江学刊;2010年04期
2 吴怀东;;论陶渊明隐逸思想之继承与创新[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王松林;;彼“意象”非此“意象”——中西意象论比较[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4 谢有顺;革命、乌托邦与个人生活史——格非《人面桃花》的一种读解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4期
5 毛峰;迷惘的箴言,梦寐的诗篇——试论格非的长篇小说《人面桃花》[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2期
6 孟二冬;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杨丽娟;“原型”概念新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6期
8 徐志啸;“桃花源”=“乌托邦”?[J];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龙慧萍;当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寓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天一;中国古典意象史论[D];西南大学;2012年
3 周黎燕;中国近现代小说的乌托邦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董美男;中西乌托邦文学“可实现性”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崔菲菲;从“江南三部曲”看格非小说的创作新变[D];山东大学;2015年
3 孙南;晚唐桃源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4 马国栋;中国化的乌托邦叙述—本世纪格非(“人面桃花”三部曲)[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洋;荣格原型理论的文化意蕴[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罗云芳;唐宋词中的桃源意象[D];苏州大学;2008年
7 王灵均;儒释道文化光环之下的隐逸诗人[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03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03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