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中国当代新诗的形式美

发布时间:2020-08-26 07:19
【摘要】: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有着“文学中的文学”的美誉。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诗歌传统,诗歌形式的演变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诗歌形式的演变与革新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时代风尚和审美追求。正如王国维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新诗和当代新诗,不同时代产生了具有独特形式和形式美的诗歌。从形式方面来研究中国当代新诗,不仅可以丰富新诗形式美理论体系的建设,而且可以给当下的诗歌创作带来启示。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分为四章)、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的理由、意义和研究现状,分析当代诗歌创作的问题和新诗形式美理论建设的不足,探讨本论题的可行性与迫切性,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追溯“形式”一词的源头,对文学形式进行界定。从时代发展与社会沿革、生产方式与传播途径、语言秩序与文字特点、审美风尚与地域特色等角度探究影响诗歌形式的因素。提出诗歌形式成美的主要机制在于形式组合规律和读者的审美参与的观点。辨析诗歌形式、内容和诗意的关系,指出形式可以使文字成为诗歌,是诗歌作为一种独特文学体裁的基础。内容可以让诗歌形式的树枝上萌发绿叶,散发出生命的气息。诗意是诗歌展现出的广阔诗性场域,形式和内容的胚胎只有熔铸在诗意的炼炉里,才能促使优秀诗篇的诞生。第二章侧重对中国当代新诗形式美理论的探究,梳理中国当代新诗形式美理论的探索历程,总结其探索特点,主要表现为:“波浪线”式的探索历程、诗人由“参与者”到“旁观者”的身份转变、由“文化现象”过渡到“诗歌事件”。肯定前人对新诗形式的关注、讨论与研究,对各种理论的合理内核进行分析,同时也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对中国当代新诗形式美的创作实践进行讨论,以具体作品为例,肯定中国当代新诗在语言、修辞、形式排列、韵律等方面的形式开拓。指出中国当代新诗在音乐美、凝练美、雅致美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从“五四”以来对“白话”的片面追求、推重,诗人对诗歌的理解肤浅,诗人不肯用功、缺乏追求、将写诗看得太简单等角度分析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第四章主要探究建构中国当代新诗形式美的途径。从当下诗歌现场出发,分析当代诗坛的幻象和诗歌错位的现象,通过与“中国诗词大会”等古诗词节目引发的大众读诗、学诗热潮进行比较,分析当代新诗受到冷落的原因。从文学性的回归、加强对传统诗词和民歌的学习、诗人形式素养的养成等方面寻求新诗回归的方案。从诗歌语言的锤炼、韵律的建构、合理的形式排列和视觉形式美的凸显、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角度探究新诗形式美建构的方向,为当下的新诗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结语部分总结本论文的主要内容,说明建构中国当代新诗形式美的困难与艰辛,表明态度和立场,并指出本论文的意义和不足。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凌云;;回到沉郁:中国当代新诗中的古典取向[J];东吴学术;2016年01期

2 ;2017年第十届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征稿启事[J];星星;2017年16期

3 江岚;;食指授奖词[J];剑南文学;2017年03期

4 曹山柯;;文化诗学观照下的中国当代新诗[J];学术研究;2011年01期

5 陈传万;;网络与当代新诗发展[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章亚昕;选择与创造——论当代新诗的发展趋势[J];东岳论丛;2002年01期

7 宋伟;诗思何为──评《中国当代新诗潮论》[J];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03期

8 冰迪;持论精当 自成一家——读《当代新诗论》[J];东岳论丛;2000年06期

9 姬凤霞;灵魂重归家园──当代新诗潮的时代意蕴[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罗太学;试探中国当代新诗现状的成因[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马知遥;;当代新诗创作技法散论[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钱文亮;;“自我”、“主体”或“个人”与当代新诗中的浪漫主义(摘要)[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秉政;;对一个图的解说:当代新诗发展的思考[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古远清;;台湾新诗六十年的历程及其特殊贡献[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霍俊明;;1949~1976:当代新诗思想史视阈中的邵燕祥[A];邵燕祥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泰山学院 侯加阳;返璞归真中的心灵坚守[N];科学时报;2011年

2 张立群;白话传统与当代新诗[N];文艺报;2015年

3 ;背对古典与面向西方的当代新诗写作[N];文艺报;2014年

4 王富仁;为新诗辩护[N];文艺报;2006年

5 刘复生;海南当代新诗的“海拔高度”[N];海南日报;2008年

6 林莽;当代新诗:生机盎然的荒原[N];文学报;2016年

7 蒋登科;心灵与时代的交响[N];人民日报;2009年

8 许怀中;诗歌的盛宴[N];福建日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袁欢;关注安静写作的诗人与新生力量[N];文学报;2019年

10 熊辉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批评弱化,使诗歌沦为娱乐笑料[N];文汇报;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涛;论中国当代新诗的形式美[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刘波;新时期新诗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郗秋丽;找寻歌诗[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金山;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中国当代新诗发展的基本走向[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颜培杰;王久辛军旅长诗创作论[D];华侨大学;2009年

6 黄忱忱;新诗口语化写作现象的审美流变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怡;加西亚·洛尔卡《诗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8 蔡翻龙;诗魂的旅行[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04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04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f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