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代新诗的形式美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凌云;;回到沉郁:中国当代新诗中的古典取向[J];东吴学术;2016年01期
2 ;2017年第十届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征稿启事[J];星星;2017年16期
3 江岚;;食指授奖词[J];剑南文学;2017年03期
4 曹山柯;;文化诗学观照下的中国当代新诗[J];学术研究;2011年01期
5 陈传万;;网络与当代新诗发展[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章亚昕;选择与创造——论当代新诗的发展趋势[J];东岳论丛;2002年01期
7 宋伟;诗思何为──评《中国当代新诗潮论》[J];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03期
8 冰迪;持论精当 自成一家——读《当代新诗论》[J];东岳论丛;2000年06期
9 姬凤霞;灵魂重归家园──当代新诗潮的时代意蕴[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罗太学;试探中国当代新诗现状的成因[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马知遥;;当代新诗创作技法散论[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钱文亮;;“自我”、“主体”或“个人”与当代新诗中的浪漫主义(摘要)[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秉政;;对一个图的解说:当代新诗发展的思考[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古远清;;台湾新诗六十年的历程及其特殊贡献[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霍俊明;;1949~1976:当代新诗思想史视阈中的邵燕祥[A];邵燕祥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泰山学院 侯加阳;返璞归真中的心灵坚守[N];科学时报;2011年
2 张立群;白话传统与当代新诗[N];文艺报;2015年
3 ;背对古典与面向西方的当代新诗写作[N];文艺报;2014年
4 王富仁;为新诗辩护[N];文艺报;2006年
5 刘复生;海南当代新诗的“海拔高度”[N];海南日报;2008年
6 林莽;当代新诗:生机盎然的荒原[N];文学报;2016年
7 蒋登科;心灵与时代的交响[N];人民日报;2009年
8 许怀中;诗歌的盛宴[N];福建日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袁欢;关注安静写作的诗人与新生力量[N];文学报;2019年
10 熊辉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批评弱化,使诗歌沦为娱乐笑料[N];文汇报;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涛;论中国当代新诗的形式美[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刘波;新时期新诗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郗秋丽;找寻歌诗[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金山;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中国当代新诗发展的基本走向[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颜培杰;王久辛军旅长诗创作论[D];华侨大学;2009年
6 黄忱忱;新诗口语化写作现象的审美流变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怡;加西亚·洛尔卡《诗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8 蔡翻龙;诗魂的旅行[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04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04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