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明人真诗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4 18:20
   真诗观念是贯穿明代文学批评发展的主题,诗人对于真诗内涵的不同探讨,彰显着明代诗学观念不断发生交替和革新的演化轨迹。一种文艺观念的出现和发展,既与当时的文学创作状况密切相关,又受整个社会文化思潮变化的深刻影响。明代的真诗观念自前七子起就有着革新变化的意义,至明代中后期,重情求真思想成为明人诗学发展的高潮。本文试图以时间为序,以诗学求“真”为主线,对明代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性灵派等诗论家尚求真诗的观念进行一个具体、系统的探究。第一章,分析前七子的真诗观。前七子在诗学观念上主张复古,不仅要效法古人的格调、法式,还要领会古人之情。本章分两节阐述前七子的真情观和格调理论。其中,李梦阳等人以情为真的诗学论述来源于他们复古中对民间真诗的宗尚,他们对情真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情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在当时对于反拨台阁体冗弱的文学创作内容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他们在复古中求真,拘泥于古人创作形式的诗学观念,使得他们成为格调、法式的束缚者。第二章,阐述唐宋派的真诗观。唐宋派反对前七子徒拟古人文辞的观念,在复古中他们主张师法唐宋,追求一己心中之所悟,重视一己内心的体会,认为文章直抒胸臆、信手写出才是“本色”高的体现。在学法上,他们意识到了法与意之间的关系,强调法、意的融合所体现出的诗歌圆融浑厚的创作风格。他们以“心”为本源的文学创作虽然脱离了生活实际,但对于矫正道学家的庸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第三章,厘清后七子的真诗观。后七子成员沿袭了前七子的复古观,并进一步发展了李梦阳等人的格调论和主情说。其中王世贞等人的“真我”观念是对个人才质、性情的肯定和提倡,他们将个人才、情、意融于“法”中,认识到了个体主观意识的主体地位,并提出了格调对于主观情感的规范作用。后七子进一步调和了诗歌内容与形式二者之间的生成关系。第四章,论述性灵派的真诗观。与前后七子、唐宋派不同,李贽、徐渭、袁宏道等人提倡以“性灵”为真,他们的“性灵”是在反对七子格调理论、儒家传统温柔敦厚之情基础上,个体主观意识的高涨。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他们对诗人个体真心、真情的肯定,以及对文学不拘格套、自然为真创作风格的追求。这种真诗观念的产生彻底摆脱了文学复古的束缚,道学家的虚伪庸腐,是当时社会文化思潮发展的产物,在明代文学批评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蓉;;“真诗”“辞达”“天则”——王世贞晚年性灵文学思想的萌芽[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2 王志钢;;袁宏道文艺思想中的真诗思想刍议[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3 郑凯歌;;钟惺“真诗精神”说及其诗学史意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4 鲁茜;;王世贞晚年“格调”的深化与坚守[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5 潘林;;重情求真——从李贽诗文评看晚明诗学发展[J];皖西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6 张慧琼;;唐顺之“本色论”考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7 魏宏远;孟宁;;从“真诗”到“真我”:七子派对复古运动的修正与完善[J];学术交流;2014年03期

8 肖鹰;;自然为真:袁宏道的审美论[J];文学评论;2013年03期

9 戴红贤;;从“独抒性灵”到“真诗精神”——袁宏道、钟惺“性灵说”离合关系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10 周哲良;;李贽《童心说》及其“真”与“假”[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坡;李梦阳与明代诗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尊举;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4 蒋鹏举;李攀龙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迪;徐渭“真我论”的文艺观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欣悦;王世贞诗歌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岳智宇;王世贞诗文创作理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4 郭小微;“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5 李悠;汤显祖诗文理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6 郑丽霞;王慎中诗文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08年

7 曹碧清;明代格调理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青s

本文编号:2812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12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b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