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阎连科小说的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4 17:04
   阎连科作为当下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精神境界和创作责任使他长久的在情感上和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保持着一种紧张关系。本篇论文意图跳出大众对阎连科小说的研究视角,将关注点立足于通过探究作家作品的主题,感受这位具有全面的文学精神的社会现实讨伐者所闪耀着的光辉。阎连科的创作之树的根蔓可以说延伸到社会题材的方方面面,他不断发出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新的理解,作品锋芒毕露,持续的为读者开拓着更好的理解人生和世界的前路。阎连科以什么样的姿态进行创作,以什么样的精神倾向和道德观念回到土地,沉淀下来回到在前进和后退中犹豫徘徊的人民群众中去,真正进入当代中国的经验层面和生命层面,以期发掘自己民族的独立的精神内涵,谱写一曲在时代的召唤下、牵引下,某些被压抑的灵魂的惊醒以及某些民族性格衍变亦或强化的史诗,这些都是本篇论文想要探讨的。本篇论文的正文部分分为三章,以城镇化进程、军旅军人、知识分子为点,以《炸裂志》、《风雅颂》、《寂寞之舞》三部主要的作品以及其他一部分重要作品为线,展开论述,探究三个方面的主题。第一章通过阎连科的乡村系列小说论述城镇化进程中的浮躁与炸裂,浮躁体现在农村渐渐出现的急迫的荒芜,无论是精神的荒芜、人烟的荒芜、土地的荒芜,都要反映出从客观到主体的浮躁感。炸裂则是一种激进的方式,这种方式推动了荒芜的产生,因为狂飙突进会破坏很多秩序,打乱进程的节奏与理性。我们在经历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时,不难发现农民们在身份转化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本文里,需要解决的,就是去讨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并发出希望有所好转的期待。第二章在讲述作家给予作品的一种由英雄叙事还原生命本真的价值观,当暴风雨平息,和平年代的军旅文学应该唱响怎样的主旋律?我们能通过作家的军旅文学作品感受到作家刻意的在营造一种小氛围,他将日常的生活、训练、开会等场景写入,让军队这种特殊的形象回归日常,释放人的真性情,也就是说在和平年代价值观转变和解体的现状下,军人们希望得到人们善意的理解和温情的对待,进而谈到作家笔下的农民军人以归乡为最好的退守方式的集体无意识。第三章探讨了“讲坛上的知识分子”独特的困境。尽管阎连科直接针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式写作只有《风雅颂》,但笔锋之全面和犀利,并不显单薄,我们要研究的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讲坛上的知识分子在面临现实社会对他们的诱惑和干扰时,应该具有怎样的道德选择和价值追求。同时,笔者也会以《诗经》为重要意象,探讨从文化源头进行自我洗涤或者自我解救的方式。
【学位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娜;;阎连科《黄金洞》文本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2 李振声;;内心阙如的时代,人,何以自处?——阎连科《风雅颂》略说[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1期

3 丁永祥;;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11期

4 洪治纲;欧阳光明;;现代知识分子的沉沦与救赎——论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J];南方文坛;2008年06期

5 邵燕君;;荒诞还是荒唐,渎圣还是亵渎?——由阎连科《风雅颂》批评某种不良的写作倾向[J];文艺争鸣;2008年10期

6 李梅;;《风雅颂》:以“自渎”的方式颠覆传统[J];出版广角;2008年09期

7 洪治纲;;乡村苦难的极致之旅——阎连科小说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5期

8 杨涛;;在现代文明夹缝中的乡土对抗与悲吟——由《受活》看当下农村面临的文化困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昌切;谁是知识分子?——对作家身份及其功能变化的初步考察[J];文艺研究;2005年02期

10 夏天敏;;接吻长安街[J];山花;200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高小康;;城镇化:乡村走向何方?[N];光明日报;2014年

2 梁鸿;文能;阎连科;;《受活》:发展中的不人道[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德原;审视的深度与批判的强度[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书川;中国现行图书稿酬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3 王媛;阎连科乡土小说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家瑜;阎连科乡土小说的后期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侯薇;“灵魂流血的汩汩之声”[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宋凯;论阎连科乡土小说苦难主题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卫娟;阎连科小说的悲剧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曹书东;论阎连科的小说创作[D];苏州大学;2008年

9 杨涛萍;苦难与抗争的悲歌[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12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12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3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