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从传统与先锋双重意义分析格非小说意象

发布时间:2020-09-04 14:55
   “先锋小说”在八十年代如一现之昙花,短短几年间便成为风靡全国的文学时尚而渐渐失去了“先锋性”。格非作为其中的主力军,是“先锋小说”创作者中坚持“先锋”姿态最为长久的作家。在数年的锻炼中,格非已将先锋技法融入自己的骨血中,成为他今后创作生涯里固定的标志。因此,即使“先锋”退潮,他日后的作品中所保留的先锋性仍然是批评界所关注的重点。同时,不少批评者们注意到他小说中先锋表层下的回归传统的灵魂,于是涌现了许多论述其传统与先锋并重的文章。然而,关于这些作品中的先锋与传统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过渡是如何呈现出来的以及他作品中的传统究竟是简单的回归还是在继承中加以创新等问题,在这些文章中都极少提及。本文从格非小说中的“意象”切入,探讨先锋与传统之间的连接点,以此为基础,论证格非“先锋小说”中的意象并不是简单地受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卡夫卡等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影响,而是源自于中国文化的意象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意象的某些要素,才得以形成了自己的意象特征。本文共有三章。绪论分为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总结概括,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继而更深入地展开研究。第二部分于已有研究中归纳出学界对格非小说意象研究的三大主题,简析各主题之侧重点,并重点分析个别重要文献。第三部分是本文的写作思路和主要的研究目标,主要针对格非“先锋小说”的几大常见意象进行解读。第四部分介绍本文涉及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首先探讨中国文学中的意象传统,通过对意象传统的简单概括,指出“先锋小说”作家使用的意象与他们的思维方式根源都在中国的。其后通过作品分析、观察意象在“先锋小说”作品中的表征与内涵,以及它们对此后文学发展的影响。最后回归到作者身上,指出在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与作品分析的内外衬托下,不难看出这批作家是如何运用传统意象的,同时其“传统性”又如何被巧妙地予以掩盖,使后来者只见“先锋”不见“传统”的。第二章分四节讨论格非先锋时期小说意象中的传统与先锋的双重意指。重点围绕格非该时期小说中的雨、花、镜与梦四个几乎贯穿格非小说始终的主要意象展开讨论。指出即使是“先锋时期”,这些意象也含有传统成分,这与格非从小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即使他受西方文学影响较大,但这并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同时,以他至少两部作品中的意象为例证,证明格非小说的意象从一开始就带有传统印记,其先锋性是格非接收西方文学影响后所呈现出来的结果。由此可知,格非小说意象的传统印记几乎没有改变。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深入总结格非的“继承”姿态,说明其小说意象的传统与先锋双重意指,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他的影响是如何的持久和深远。以格非为代表的“先锋小说”作者们的继承姿态可以从其小说意象的“传统性”中发现。另一方面,这些意象的“先锋性”是他们在融会贯通中西意象之后的所得。对于中国文学而言,意象的“先锋性”涵义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们所打开的新局面,为后来的作者们提供了更多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结语指出在早期多数评论者眼中,“先锋小说”是在“文革”解禁后,中国作者在西方先锋思潮的启发下创作出来的产物。因此在“先锋小说”发展早期,无论读者还是评论者,都着眼于其“先锋性”上,其中的意象更是频频被关联到相应的西方作家作品中。但这些意象,事实上几乎都是中国文化、中国意象传统的现代性转化的结果,只是被作者多加了一重“先锋性”含义。它们的特别之处在此,而不只是西方文学的“先锋性”在当代中国的简单重复。这也正是它们与西方“先锋小说”文本之间的最大不同。
【学位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云侠;;格非与华东师大——大学、读书及文学圈子[J];文艺争鸣;2019年02期

2 卢婷婷;;三十年格非研究综述[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3 胡晓丹;王青;;从《江南三部曲》看格非小说回归古典的文本实践[J];文艺评论;2016年12期

4 宋尚诗;;阅读格非的几个有趣互文处[J];文学自由谈;2016年06期

5 刘博识;;从近代知识分子精神乌托邦的幻灭到国民新理想构建的思考——论格非“江南三部曲”中超意识形态的民族关怀[J];职大学报;2017年02期

6 王丹;;单维的魔方——以工作这件事解读格非的小说[J];南方文坛;2017年03期

7 贾晓梅;;逃离与奔向——格非小说“逃离”主题论[J];镇江高专学报;2017年02期

8 王雪颖;;论格非小说欲望批判的叙事伦理[J];名作欣赏;2017年21期

9 贾晓梅;;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格非小说中的逃离者形象[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10 冯万红;;在变与不变之间——对近年格非小说创作转型研究的商榷[J];小说评论;201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吕鹏志;;论格非小说中的历史哲学[A];东方丛刊(1995年第2辑 总第十二辑)[C];1995年

2 格非;马原;孙甘露;;20年后回首“先锋”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3 格非;杨扬;;开放的写作 安顿在城市中的文学[A];上海学术报告(2014)[C];2015年

4 陈熙涵;;当“80后”遭遇前辈作家[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5 廖山瑶;;《人面桃花》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反思[A];荆楚学术2017年第7期(总第十五期)[C];2017年

6 廖山瑶;;《人面桃花》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反思[A];荆楚学术2017年第8-9期[C];2017年

7 程光炜;;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瑜;非普通读者[N];经济观察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何瑞涓 实习记者 王琼;格非:乡村的消失意味着什么?[N];中国艺术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张黎姣;格非:这是一个时间被切割的时代[N];中国青年报;2012年

4 赵瑜;明月何时照我还[N];中华读书报;2016年

5 汪政;故乡是如何死亡的[N];中华读书报;2016年

6 袁楠;时间开始,望向春风[N];中华读书报;2016年

7 张涛;历史记忆与现实感[N];文艺报;2017年

8 ;在文学中重返消逝的故乡[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年

9 ;站在时间的高岗,对当代乡村演变做出文学的回应[N];文艺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李子晨;京东文学奖花落六部佳作[N];国际商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浩伟;格非小说创作转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谢有顺;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婷婷;从传统与先锋双重意义分析格非小说意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2 刘U

本文编号:2812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12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6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