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与先锋双重意义分析格非小说意象
【学位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云侠;;格非与华东师大——大学、读书及文学圈子[J];文艺争鸣;2019年02期
2 卢婷婷;;三十年格非研究综述[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3 胡晓丹;王青;;从《江南三部曲》看格非小说回归古典的文本实践[J];文艺评论;2016年12期
4 宋尚诗;;阅读格非的几个有趣互文处[J];文学自由谈;2016年06期
5 刘博识;;从近代知识分子精神乌托邦的幻灭到国民新理想构建的思考——论格非“江南三部曲”中超意识形态的民族关怀[J];职大学报;2017年02期
6 王丹;;单维的魔方——以工作这件事解读格非的小说[J];南方文坛;2017年03期
7 贾晓梅;;逃离与奔向——格非小说“逃离”主题论[J];镇江高专学报;2017年02期
8 王雪颖;;论格非小说欲望批判的叙事伦理[J];名作欣赏;2017年21期
9 贾晓梅;;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格非小说中的逃离者形象[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10 冯万红;;在变与不变之间——对近年格非小说创作转型研究的商榷[J];小说评论;201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吕鹏志;;论格非小说中的历史哲学[A];东方丛刊(1995年第2辑 总第十二辑)[C];1995年
2 格非;马原;孙甘露;;20年后回首“先锋”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3 格非;杨扬;;开放的写作 安顿在城市中的文学[A];上海学术报告(2014)[C];2015年
4 陈熙涵;;当“80后”遭遇前辈作家[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5 廖山瑶;;《人面桃花》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反思[A];荆楚学术2017年第7期(总第十五期)[C];2017年
6 廖山瑶;;《人面桃花》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反思[A];荆楚学术2017年第8-9期[C];2017年
7 程光炜;;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瑜;非普通读者[N];经济观察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何瑞涓 实习记者 王琼;格非:乡村的消失意味着什么?[N];中国艺术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张黎姣;格非:这是一个时间被切割的时代[N];中国青年报;2012年
4 赵瑜;明月何时照我还[N];中华读书报;2016年
5 汪政;故乡是如何死亡的[N];中华读书报;2016年
6 袁楠;时间开始,望向春风[N];中华读书报;2016年
7 张涛;历史记忆与现实感[N];文艺报;2017年
8 ;在文学中重返消逝的故乡[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年
9 ;站在时间的高岗,对当代乡村演变做出文学的回应[N];文艺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李子晨;京东文学奖花落六部佳作[N];国际商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浩伟;格非小说创作转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谢有顺;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婷婷;从传统与先锋双重意义分析格非小说意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2 刘U
本文编号:2812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12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