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初期高晓声小说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4 10:33
本课题研究不是对迄今为止高晓声研究的一般性述评,而是把对高晓声在“新时期”初期的小说创作的研究与接受视为一则文学案例,探究作家及其创作在“新时期”初期中国“文学场”中的接受机制及隐在规约。1.弥补高晓声研究的不足。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研究高晓声的小说,可以拓宽研究的视野与空间,得到由其他研究视角所得不到的认知与结论。2.该题本身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因为高晓声作品在“新时期”初期的接受有其特殊性。特定的时代政治原因,接受多受社会问题的影响,表现出接受选择的侧重性,高晓声一些小说获奖无数,另一类作品却饱受冷落;在备受瞩目的同时又受到冷遇——这既吊诡,又有深长的社会意味和文学意味。3.接受研究考察的不仅是文学层面,更多关系到当代作家作品接受与时代、社会、政治、审美主体(即读者)之间的关系,考察政治、文学、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文学在“新时期”初期是如何与政治合谋,又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场”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与寻求自我的。进而探寻当代作家作品接受规律与特点。全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作家高晓声的生平,对本课题的研究缘起,高晓声作家作品的研究综述以及对“文学场”、“接受美学”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说明和界定。第一章从大的时代社会背景入手,强调“现代化共识”已经形成,并从政治、经济生活以及思想文化三个维度论述形成的成因和必然性,由此引出在此种背景下,“文学场”的重构也是顺势而为,并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期重构的“文学场”有何特点。第二章重点关注高晓声创作中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并且社会影响力很大的作品,主要以“陈奂生”系列为例。从各种版本的文学史对高晓声的评价以及高晓声小说的获奖情况等方面对此类作品的受关注程度进行一个现象的呈现和原因的分析。接着以小说的获奖机制为主要论述点,结合普通读者接受以及主流评论界的评价,论证这种获奖实际体现了主流评价、读者与作家在“文学场”的呼应。第三章重点关注高晓声被冷落的作品,这部分作品被评论界称为“象征性作品”或者“现代派作品”。首先对这类作品进行系统分类和梳理,然后分别从时代背景和自身特点两方面来探究这类作品“不温不火”的原因,归纳总结出这类作品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客观给予其文学史定位。结语部分将目光收回重新审视作家高晓声不同类型作品在社会和时代中受到的不同待遇和评价,肯定高晓声作品的时代价值和史学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中国的“文学场”在“新时期”初期运作机制如何,文学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与社会漩涡中前进发展的。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42
本文编号:2818069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彬彬;;高晓声的鱼水情[J];南方文坛;2018年01期
2 陆克寒;;“探求者”的创作困境与文学焦虑[J];文艺争鸣;2017年11期
3 闫作雷;;从启蒙到政治经济学——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再解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4 陆克寒;;《不幸》的互文性与高晓声的文学自觉——兼论“探求者”社团的创作实践[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04期
5 王彬彬;;高晓声与高晓声研究[J];扬子江评论;2015年02期
6 范国英;;论1978年以来的文学评奖与文学场逻辑的衍化[J];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04期
7 冯士彦;;高晓声的肺腑之言[J];翠苑;2012年03期
8 谢燕红;李刚;;记忆与忧思:江南文化视野下的高晓声散文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彬彬;;用算盘写作的作家[J];小说评论;2011年03期
10 黄文倩;;作为历史“中间物”:重读高晓声1985年后的小说——一个台湾研究者的辩证思考与实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初清华;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苗点;时代的沉浮—新时期以来有关高晓声的评论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陈庆容;转折时期的文学评奖与“经典”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18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1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