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山海经》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19:06
   《山海经》大约是从战国初期到汉代初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性质奇特、内容恢弘磅礴,它以山为经,以海为纬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包括山水地理、日月天文、风雷气象、奇特动植、丰富矿藏、医药民俗、神话巫术等方方面面,包含了先民们天人一体的生态整体观、天地神人的生态平等观、尊天重地的生态伦理观、顺应自然的生态运行观等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审美理念。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从《山海经》的地位影响及生态审美的研究价值两方面指出论文的选题缘由;其次,梳理学术界对《山海经》研究的不同阶段的重要成果以及对其生态审美意识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第二、三、四部分为论文主体。主要围绕《山海经》生态审美意识的对象、具体的生态审美意识分析以及生态审美意识的产生历程三章进行阐述。第一章分析了《山海经》的生态审美对象。《山海经》以其广袤的山川河海、自然风物、奇幻的神话资源而闻名于世,极其丰富的生态审美资源为其生态审美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沃土。首先是巍峨、神秘的群山之美,包括一般性的神山如“招摇山”,供山神、神兽们生活栖居;也包括中华民族公认的圣山——昆仑山,并拥有诸多的神话,如最高神西王母;还有承载远古文明信息的不周山,这里发生了许多部落战争。其次是灵动、浩繁的活水之美,其种类繁多,包括湖泊、河流、水泽、湿地、海洋、井泉和池渊;对它们的发源地和流向以及诸水神的描述,体现了原始先民对生活环境的思考。再次是斑斓、夺目的金石之美,主要分为金属矿石和非金属矿石两大类。金属矿石包括金、银、铜、铁、锡等等,可以用来制作器物,如青铜器,形成了灿烂的青铜文化。还有包括用来祭祀、医药食用、颜料、装饰、娱乐建筑类的色彩斑斓的玉石资源,透露出人类一种本原性的审美意识。然后是神奇、丰富的草木之美。《山海经》中草木资源十分丰富,且功效非常神奇,能够医疗保健、治病救人亦或美容装饰,而且其中某些树木还可以起到“载日”的功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最后是怪诞、奇异的动物之美,包括一般的鸟兽虫鱼,也包括长相怪诞的飞禽走兽、异常鳞介,更有长相奇异的人类,充满了神话的色彩,可以帮助先民预测祥瑞、灾难,亦或进行发明创造,体现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章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分析《山海经》生态审美意识的发生历程。第一是萌芽期,以盘古开天为例展示先民们审美意识发展的混沌性。第二是发展期,先民们认识自身的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懂得使用工具,表现出对事物认识的科学性与进步性。第三是自觉期,人们生存得以保障后往往以自身的形象对世界加以想象,出现了许多的神灵形象,具有浓厚的血缘和情感色彩。最后是成熟期,人们往往通过巫术祭祀活动来表现对天地的敬畏。第三章结合中国具体的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天人合一,”角度出发,分析《山海经》中生态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了解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价值,为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资源。如:天人一体的生态整体观、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平等观、尊天重地的生态伦理观、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运行观等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审美理念,表现出先民们对天地的深情、对天地的敬畏、对礼仪的尊重,对天地生生不息、天人共融、和谐家园的追求。综上,通过《山海经》生态审美意识的对象、发生历程以及具体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山海经》的世界源自于古代先民们朴素的现实,却又是对现实的幻想和升华,是写实与浪漫的融合,是粗糙与诗意的融汇,更是单纯与激情的碰撞。《山海经》中先民们从关注“生存”到关注“生命”,从关注“环境”到关注“家园”,体现了今天生态美学所强调的“共生理论”、“场所意识”、“家园意识”,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今天生态美学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B834.2;I20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仪奎;;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态审美意识[J];美与时代(下);2016年12期

2 徐俊六;;生态审美理想刍议[J];红河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3 曾湘宁;;如何看待美国儿童文学中的生态审美[J];长江丛刊;2017年08期

4 贺亚婵;;生态审美视域下的包装设计研究[J];美术界;2015年06期

5 杨先利;;审美的生存——追溯文史浅析生态审美教育的范畴与功能[J];黑龙江史志;2014年05期

6 华宣蕾;;老子生态审美教育思想浅探[J];名作欣赏;2013年14期

7 李国华;;一种诗意的自然主义——论生态审美关系的自然论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潘顺安;旅游中的自然生态审美活动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9 季芳;;论生态审美教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盖光;;论生态审美体验[J];学术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逸新;;生态审美:存在意义的澄明[A];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纪燕;;论孔庙建筑中蕴涵的生态审美智慧[A];2017年山东社科论坛--首届“传统建筑与非遗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3 翟鹏玉;;壮族的神灵谱系与民族生态审美场[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王朝元;;关于城市建设中生态审美问题的思考[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罗祖文;;从试论中国古典舞蹈所蕴涵的生态审美智慧[A];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华梅;林永莲;贾潍;;东方传统服饰生态美起源探悉[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7 李金坤;;秋白本色是诗人——瞿秋白旧体诗词之古典韵文接受生态审美[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七辑)[C];2013年

8 祁海文;;《周易》“生生”之学的生态哲学及其生态审美智慧[A];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吴承笃;;自然的复魅之维与生态审美[A];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盖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 王诺;生态审美:新的美学时代的开始[N];中国艺术报;2011年

2 厦门大学 王诺;生态审美的启示[N];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贾雨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审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4 盖光;论生存视域的深绿色“觉解”[N];文艺报;2004年

5 南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N];红河日报;2013年

6 田夫;和谐是美的最高诠释[N];西部时报;2005年

7 张超;生态诗学、美学研究的新突破[N];文艺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琳;中国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李春媚;“审美经验”再认识[D];扬州大学;2011年

4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5 张慧;先秦生态文化及其建筑思想探析[D];天津大学;2010年

6 徐国超;审美教育的生态之维[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璇;《山海经》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2 谢陶生;中学语文生态审美教育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3 廖萍;苗族服饰的生态审美解读[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韦玲玲;生态审美视域中的融水苗族芒蒿文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5 张勤;走向生态审美[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6 邵珍;道家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7 孙丽丽;生态审美视域中的《我们周围的大海》[D];郑州大学;2012年

8 李昕恬;壮族蛙文化的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

9 杨善根;大地之诗永不止:济慈自然诗歌的生态审美[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10 蒋文娟;秦汉生态审美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22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22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2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