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旅美时期的张爱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19:23
   张爱玲是文坛上享誉盛名的作家,旅美时期的张爱玲创作了小说、剧本、散文,并翻译、考证,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作家的创作与心路历程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以张爱玲旅美时期创作的小说为基础,在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探究其海外创作心理,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新旧文学观冲突下,张爱玲创作中自我意识的凸显。本章梳理了张爱玲海外创作历程,以便清晰直观地了解其海外文学创作概况。远赴美国的张爱玲处于中西文化冲击的洪流中,其新旧文学观产生矛盾。由于时代与家庭的缘故,张爱玲自幼接触中西方思想文化,新旧文学观出现了矛盾的萌芽。旅美时期,文化差异激化了这种矛盾,令张爱玲在创作中一度受挫。强烈的自我意识随之凸显,她开始回归自我,书写自传体作品,活在个人化的独语世界中,并在改写中寻找自我。第二章结合文本及史料,运用精神分析法,探究张爱玲跨文化背景下的创作心理,矛盾而自我,绝望而孤独。张爱玲在近四十年的旅美经历中,创作心理发生了变化。最初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了双重文化身份的心理矛盾,经过整合,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她重新审视自我,将个人体验揉进文学创作,并在重复叙事中自我治疗。然而,一切回不去了,绝望感与孤独感笼罩着她晚期的生命体验。第三章起深化作用,通过对张爱玲、严歌苓、虹影海外创作的比较,从而进一步了解张爱玲创作中的自我意识。她们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相近的悲剧人生观,作品中同为人性的自我表达。从国内远赴海外,文化的激荡,使她们不断发现自我。但由于性格差异、女性视角不同,她们的自我书写存在差异,严歌苓和虹影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开阔的自我世界,而张爱玲却是自我封闭。第四章根据萨义德意义上的晚期风格对张爱玲海外文学创作做出评价,主要观点为:其一,她以回忆式写作为主,将创伤性记忆融进文学叙事,悲观性明显。其二,张爱玲执迷于中国传统文学,在时代环境变迁中,她汲取现代主义意识,延续传统。其三,她的海外创作文字中依旧存在着苍凉感,保持着“张调”。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雅娜;张联;;“异数”与越界:接受视野下解读张爱玲的意义[J];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02期

2 闫石;郑沛程;;聆听生命诉求 关注生存状态——试比较严歌苓、张爱玲的小说创作[J];华文文学;2014年01期

3 李婵;;张爱玲小说与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受难主题”比较[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4 谭娇娇;;张爱玲与严歌苓阴性叙事的对照性解读[J];写作;2013年Z1期

5 张公善;;一纸苍凉半生恨——评张爱玲《雷峰塔》、《易经》[J];职大学报;2012年05期

6 李宪瑜;;张爱玲“自传三部曲”与所谓“晚期风格”[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李惠娟;;彼岸的叙写——论《小团圆》的海外华文特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戴兴伟;龙智峰;;波伏娃《第二性》的书名隐喻性内涵分析[J];名作欣赏;2011年33期

9 王德威;王宇译;;雷峰塔下的张爱玲:《雷峰塔》、《易经》,与“回旋”和“衍生”的美学[J];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06期

10 吴宏娟;;从意识与技巧之争看海内外文学观念差异——以张爱玲的女性写作为例[J];华文文学;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小强;张爱玲晚期文学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田姗姗;严歌苓笔下的女性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淼然;张爱玲晚期自传小说与“晚期风格”[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惠静;论严歌苓小说的人性书写[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吴宏娟;美在“参差的对照”—比较视野中的海外“张学”[D];暨南大学;2007年

5 张洁;严歌苓小说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22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22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e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