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诗歌对刘禹锡的接受
发布时间:2020-09-22 09:25
本文以苏轼诗歌对刘禹锡的接受情况为研究对象,从苏轼诗歌接受刘禹锡的具体体现、接受基础、发展和突破以及接受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究。绪论介绍本选题缘起、苏轼接受刘禹锡命题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一章是苏轼诗歌接受刘禹锡的具体体现。首先论述苏轼对刘禹锡的个人评价,即贬斥其政治行为与赞赏其作诗才华。再从诗歌题材角度论述苏轼诗歌对刘禹锡的接受情况,即苏轼在政治讽刺诗、民歌竹枝词及金陵怀古诗方面存在对刘禹锡的学习和效仿。又从诗歌创作技巧和语言角度论证苏轼诗歌对刘禹锡的仿效。最后总结出苏轼学刘的接受特点,即众类皆学、至老不衰。第二章是苏轼接受刘禹锡的基础。主要探究苏轼接受刘禹锡的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客观条件包括:刘禹锡集的流传构成苏轼接受刘禹锡的文本基础;苏轼之前的文人对刘禹锡的接受情况构成苏轼接受刘禹锡的前接受基础;因才见累、被诬被贬的相似仕途遭遇是影响苏轼接受刘禹锡的客观历史因素。主观因素包括:生性刚直的个性、执着自强的人生态度以及“虚空成诗”的文学思想。第三章是苏轼诗歌对刘禹锡的继承和发展。第一节依据苏轼创作《竹枝歌》的动机“缘楚人畴昔之意”“以补其所未道者”和九首《竹枝歌》的内涵,指出苏轼开创了竹枝词咏史之先河;第二节分析苏、刘笔下的“刘郎”形象,指出苏轼重塑了“刘郎”形象,使其内涵由“俟时志坚”演变为“超然物外”。第四章是苏轼诗歌接受刘禹锡的独特意义,指出苏轼学刘的意义和价值有内外两方面,对内丰富了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促成了苏轼诗风中引人非议的“骂格”;对外则推动了宋代文人学刘的高潮。综合看来,苏轼诗歌对刘禹锡的接受是有充分条件的,也是一个历史事实,具有众类皆学、至老不衰的特点。苏轼诗歌对刘禹锡的接受并非简单的效仿,而是有所发展和突破,与学习李白、杜甫等大家相比,苏轼学刘也有其独特意义,值得肯定。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22
本文编号:2824201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何正力;;刘禹锡讽刺诗对苏轼的影响[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洪迎华;;论苏轼对刘禹锡诗歌的创作接受和理论发展[J];长江学术;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洪迎华;刘柳诗歌明前传播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亮;刘禹锡诗歌两宋接受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4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24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