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早期左翼文化的自我建构与开放向度——以冯雪峰《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为历史节点

发布时间:2020-10-16 01:36
   正丁玲的短篇小说《水》1以1931年夏发生在全国十六省的水灾为背景,描写了农民群体遭遇水灾的种种表现。小说首发于同年9月《北斗》创刊号,时值大水刚刚退却之际,水灾后的景况、受灾地区人们的反应、社会各界的舆论、政权部门的态度、措施及效果等,都正在显现或尚待显现。于是,小说题材的时效性和行动的示范性也都作为文本的一部分被纳入阅读视野,连同小说发表后所受到的左翼文化界的一致好评2,都共同构成了左翼文化生产的一次并非预先设计的完整运行过程。在此次左翼话语的集中互动中,冯雪峰以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双重敏锐性及时而自觉地展开论证,专门写作
【文章目录】:
一、形势与战略性:“新的小说”及其潜文本
二、临界点:弱势者与未来的联合
三、身份确认主体:边缘者与革命的联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茅盾;;“左联”前期——回忆录[十二][J];新文学史料;198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赛波;;多模态文体学视域下译本图像研究——以女性成长小说《大地的女儿》中译本为例[J];外语研究;2015年05期

2 吴作桥;;2005年版《鲁迅全集》注释补正十六则[J];上海鲁迅研究;2015年01期

3 妥佳宁;;作为《子夜》“左翼”创作视野的黄色工会[J];文学评论;2015年03期

4 张欢;;观念、立场、趣味与理论方式的选择——冯雪峰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年02期

5 曾丽洁;;从个人书写到革命创作——析“左联”潮州籍作家群成长历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4期

6 隋华臣;;领导权之争——“左联”前后期转变的一种考察[J];科学经济社会;2013年02期

7 高兴;;1933年的文学史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8 乔以钢;李振;;茅盾“女作家论”的性别因素[J];东岳论丛;2009年11期

9 傅修海;;文学交往中的革命与温情——以翻译论战中的瞿鲁交谊为中心[J];上海鲁迅研究;2009年03期

10 赵歌东;;雕像是怎样塑成的——“左联五烈士”史迹综述[J];文史哲;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美皆;;爱,穿越苍凉——丁玲与冯雪峰的爱情往事[J];青年作家;2018年06期

2 吴长华;;丁玲最满意的评论——冯雪峰评丁玲[J];上海鲁迅研究;2005年01期

3 陈漱渝;;飞蛾扑火:丁玲的情感生活——以丁玲和冯雪峰为中心(上)[J];名作欣赏;2017年16期

4 贾孟影;;丁玲 冯雪峰 错的时间 对的人[J];八小时以外;2011年04期

5 陈漱渝;;飞蛾扑火:丁玲的情感生活——以丁玲和冯雪峰为中心(下)[J];名作欣赏;2017年19期

6 白崇义;冯雪峰论丁玲的创作[J];浙江学刊;1984年04期

7 罗宗义;丁玲研究管窥[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8 李杨;;“革命”与“有情”——丁玲再解读[J];文学评论;2017年01期

9 王增如;;“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丁玲在左联[J];传记文学;2020年03期

10 宋凤英;;丁玲:最难忘也频 最怀念雪峰[J];爱情婚姻家庭(风云人物);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凌菁;丁玲的多重身份与其文学活动[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李美皆;“晚年丁玲”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3 刘业伟;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4 孙胜存;救赎·蜕变·转型[D];河北大学;2015年

5 冷嘉;家庭、革命与伦理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荣秀;走进新时代——试论若干现代作家建国后的心路历程[D];山东大学;2009年

7 刘海波;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朋朋;“我”与“我们”:鲁迅个人主义命运考论[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爱;论晚年丁玲回忆散文中的“革命”(1979-1986)[D];河北大学;2017年

2 邢燕;走向延安的丁玲[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卓敏;丁玲镜像中的“现代中国”[D];北京大学;2012年

4 张惠敏;试探丁玲的创作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曾仙乐;论丁玲的思想转型及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D];暨南大学;2008年

6 王轶;《中国》与晚年丁玲[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孟丽娟;丁玲创作与“力的文学”[D];四川大学;2005年

8 刘欣;丁玲创作论[D];郑州大学;2002年

9 蔡芸;“器”与“道”之间的彷徨——论丁玲及其作品自我意识的变迁[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张立颖;丁玲小说文本中女性意识的发现与消逝[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42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42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2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